夜空中的群星闪耀 (上)—— 读《西方现代思想讲义》

这本书虽然是一个课程讲义,但在我看来更像是刘擎自个儿的一个读书笔记。读的是19位学者的书,来自英美德法等不同国家,分属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思想史和政治学等多个学术领域。

全书主要围绕了两个话题进行展开,人生难题,与社会困境。换句话说,个体的心灵生活,和公共的社会政治事务。前者包括精神迷茫、情感困惑、丧文化、虚无感等等,叫做“精神危机”或者“信仰危机”。

仍然是一个传统写法,摘抄。

思想内在于现实。最常见的误解,就是把思想和现实看成两种分离的东西。开始探索(理解)西方现代思想之前,先记住:思想观念并不脱离于社会现实,而是内在于社会现实。

利益不是物质性的。离开思想观念来讨论利益,根本无从谈起。例如如果离开了春节对中国人的文化意义,离开了人们的孝敬与感恩等思想观念,完全无从解释春运现象其中的利益是什么,理性又是什么。

为什么领土就是核心利益,而为此付出的财政和军事成本,甚至战争导致的人员伤亡就不是核心利益呢?这当然也是思想观念决定的,如果离开对国家主权的某种特定理解,离开了这种思想观念,就无法解释这个核心利益。

“现代社会”的特点:1,经济:现代工业、商业和城市的崛起;2,政治: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现代民主与政宪的发展;3,社会:人口大规模的流动,包括地狱、阶层的流动;4,思想文化:理性主义获得主导地位,还有自由、平等和个人权利意识的兴盛。

推进古今之变的主要思想动力是启蒙(enlightenment)运动主张的理性主义。在欧洲的启蒙时代,西方社会把理性推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康德主张,用理性来检查以往未经反思的信念,无论是神圣的上帝,或者威严的法律。

古今之变带来了两个基本观念的转变:一个是“人类中心主义的转变”,指的是人看待世界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就是把人类与自然分离开来;另一个是“个人主义的转变”,是指人看待自己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就是把个人与群体分离开来。(前者是世界观,后者是人生观。)在古代,大部分人从出生到死亡,都生活在一个特定的社群之中,个人深深嵌入在社群之中,个人主义的观念是匪夷所思的。但在现代社会,大规模人口流动对个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可以脱离任何一个群体,进入别的群体。这种“个人主义的转向”带来了传统社会难以想象的个人自由,生活变得多样而丰富,这是现代性的主要成就。但个人主义的自由也是有代价的,因为个人失去了与一个特定群体的久远、厚重和牢固的纽带关系,这带来了孤独感、漂泊感和乡愁–这也是现代困境的一部分

人类中心主义,导致了一个难题“人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不再相信神、传统、天道之后,该信仰什么?怎么找到生活的意义和理由呢。第二个难题是,个人主义导致的,对社会生活的秩序的新挑战。在以理性为基础的新秩序中,自然等级被瓦解,人人自由而平等,那么谁应当来统治谁?

————————对第一个难题的探讨——————–

德国,韦伯。
科学永远无法回答我们做出什么的选择才是值得的,我们过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他深入地分辨了科学理性能做什么以及不能做什么。(想起了文理之争)
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之间是有逻辑裂痕的。在价值领域,没有一把通用的尺子可以衡量一切。支撑人类生活意义的重要观念和原则,包括宗教信仰、人生理想、道德规范以及审美趣味等等,都属于价值判断。而科学无法解决价值判断问题。
那么理解了多元价值冲突的困境,对我们的意义是什么。面对自己和身边时而发生的激烈争论,我们可以变得更加平和与从容,而不是急躁和焦虑,不是简单地指责别人不可理喻。韦伯给我们的启发在于,坦然面对这种困境,与此共存,这也是智性成熟的标志。
韦伯提出过一个重要概念,人类的理性可以区分为两种不同类型,一种叫工具理性,一种叫价值理性。而价值理性的权衡要比做工具理性的计算困难的多。前者是价值判断,后者是事实判断。【读到这部分的时候,我的感受是,这不就是战略与战术的区别吗?】由于工具理性有客观公认的标准,所以可以成为通用逻辑,而价值理性的权衡是多元化的,难以标准普遍化。结果,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工具理性大行其道,压倒了价值理性。【我倒是觉得前后没有什么必然的相关性,但这的确是以一种事实现象更多的存在在社会中的。】工具理性的不断扩张,塑造了现代社会一种无处不在的文化观念。我们高度重视理性计算、永无止境地追求高效率。对个人来说,有时个人体验不佳恰恰是系统追求高效的结果。

德国,尼采。
人生虚无。【想起某句话,生命是一场巨大的幻觉。】尼采的意思是,人生并不存在生命客观的真理或者意义,等你去探索,然后发现出来。认识到世界本无意义,这恰恰带来了创造的自由。在尼采看来,价值不是现成在哪里等你发现,所有的价值都是人主观创造出来的。生命活动的标志就是能够自己确立价值,这是生命本身的力量。虚无不再会让你沮丧和绝望,反倒是会给你最广阔的创造自我意义的空间,这就是积极的虚无主义。尼采用两个词来形容两种人生选择,叫做奴隶道德和主人道德。奴隶道德,就是放弃自己生命的激情,用虚假的思想来约束自己、安慰自己,把人生希望寄托在虚妄的观念之中。而主人道德,就是放弃一切幻想,直面虚无和荒谬,像西西弗斯那样用生命的激情去自我创造,做一个勇敢、荒谬的英雄。【这段我非常喜欢】
尼采的视角主义“视角perspective是所有生活的基本条件。没有事实,只有阐释。”很多激烈的争论,双方不是对同样的事实真相抱有不同观点,而是看到的真相本身就不同。【这段我非常喜欢】那什么叫视角主义呢?就是视角决定事实。概括的讲,视角主义认为事实没有所谓的客观性。但人类需要一些稳定的事实认知,很多人类活动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正常展开。了解到不同视角中有着不同的真相,不是要让我们去和他人划清界限,而是邀请我们对更多的视角保持开放的态度,去倾听、理解和学习他们。视角主义教给我们的是,谦逊的必要。一个人的视角,不是天生固定的,而是在自身经历中形成的。试着去改变自己的视角,超越自己的视角去理解他人,寻找让不同视角互相理解、融合出共同视角的可能性。

奥地利,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发现,人类心理结构中存在一个黑暗地带,叫做“无意识”。冰面下的部分。无意识中暗藏着巨大的能量,是人的欲望本能,主要是性欲本能和攻击本能。这是人内在最基本的冲动,是生命的驱动力。通过对无意识的发现,弗洛伊德最终发展出来一套复杂而系统的“精神分析学说”,成为20世纪心理学理论和心理治疗的一个重要流派,影响非常广泛。
人格结构三元说。本我、自我和朝我。本我,就是无意识的领域,主要是人本能的原始欲望。自我,是在成长过程和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形成的。自我有理性,会正视社会现实,重视常识和规则。它能够感受到本我的欲望,但会用理性来甄别本我的要求。【就像我对M的感情,就是在本我和自我之间的撕扯】超我,是理想化人格。
精神分析学说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走向了衰落。弗洛伊德更重要的遗产其实是对西方现代文化的改造。对大众而言,对于人的理解核心不再是理性,而是欲望,这是一次重要的观念革命。最重要的后果是,欲望被解放了。首先体现在艺术领域,当代文学、电影、绘画和音乐作品中,本能欲望成为一个突出的主题。比如吃货,比如性感,都可以被表达出来了。

法国,萨特。
萨特的思想中有两个重要的观念:一个是自由选择,另一个是积极行动。萨特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存在就是虚无”,并推导出来“人的自由”。人的意识本身就是空无一物,只有当有什么内容填充进来之后,人才会获得自己的本质。没有什么预先给定的东西把我们固定住、束缚住,我们永远可以超越过去和现在,去追求未来。萨特所说的自由不是为所欲为的自由,而是总是可以改变现状的自由,是否定只能如此、我别无选择的那种自由。【很震撼,也非常感动,有点莫名其妙的那种热泪盈眶】萨特的存在主义继承了尼采的思想传统,告诉我们,我们永远都可以做出改变。刘擎在这里写道,萨特的思想给的启发就是:看清真相,继续战斗。

——-关于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现代人的精神危机的展开就到此为止——-

世界观的重塑 ——读《文明的逻辑》有感

在读《文明的逻辑》之前,我是一个没有世界观的人。为什么我需要知道千年之外的地球发生过什么,浩瀚缥缈的世界史与渺小无措的我又有何相干。我尚不能理解当前的世界,又怎么有心力去穿越千年的古代与近现代呢?更何况,在读书年代被“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思想熏陶良久,文史哲等人文社科类知识,于个人而言除了满足好奇心与求知欲,到底还有什么价值与意义?是不是就像美籍以色列经济历史学家莫基尔教授所说,这是一类“无用知识”呢?

《文明的逻辑》当然和《全球通史》、《人类简史》不是一个类型书籍,它的笔墨重点并不在于描述斗转星移之下的历史变迁(现象)。全书的核心在于剖析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现象背后根本的原因。期间作者的旁征博引涉及了许多学科,也仿佛是部史学巨著,极大地满足了我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让我无聊地简单罗列一下我能快速记起的几个有趣论题。
—— 认识世界有哪些方法?国家是怎么源起的?
—— 为什么中国从百家争鸣到了独尊儒术?为什么中国很早就出现了姓氏而西方没有?为什么中国有繁琐复杂的亲戚称谓,而西方没有?
—— 同是反犹,德国和意大利赶走犹太人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对外开放、贸易往来能够让一个社会变得宽容?
—— 为什么古罗马和同时期的中国汉朝发展的数学是不一样的?
—— 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和中心,但为什么四五百年后也只有半数男性脱盲?而此时,犹太人已经是男人识字率近100%的民族了?
—— 为什么朱元璋对泉州的阿拉伯人有那么大的敌意?为什么明朝会把海禁定为基本国策?如果当年明清没有选择闭关锁国,是否能在海洋贸易中抗衡欧洲?两牙开启了大航海时代并称霸一时,为什么后来被荷兰和英国狂虐?
——英美法系、大陆法系之间的区别起源为何?为什么中国法律一直重行政和刑事,而轻民法和商法?中西体制上的大分流,是从轴心时代开始的还是以工业革命为分界?
—— 为什么工业革命会在西欧社会率先催生福利制度?为什么德国瑞典的福利开支占GDP较高,而同为发达国家的美国却并不积极济贫?

合上书,想起近期国内的疫情、旱灾、山火、地震,也想起微信群里诸多朋友抱怨说这个国家的人民很好但是国家不配,那为什么国家/政府就理应担负起所有责任和未来,而民间就应当全面躺平、坐等救助吗?

以上的各种问号,看起来是非常松散、并且似乎毫无关联关系的许多主题。但它们的答案都出现在这本书里了。这就是我特别喜欢这部书的原因之一:广袤深厚的知识海洋。

其二,清晰可见的核心思想。近千页,从头到尾,都有明确的核心思想贯穿。似乎松散、毫无关联关系的主题和观点们,被“风险应对力”给全部串起来了。就像一根金丝线,轻巧又暗藏玄机地串起了人类史上诸多熠熠生辉的珍珠。

从前在咨询行业工作时,我曾经有过一个疑问,为什么绩效考核里的销售业绩总是在不断增长,KPI就没有个天花板吗?映射回来人类社会,每个国家的GDP、人均GDP,是不是总是应该在增长呢?而实际上,工业革命之前的两千年里,全球的人均收入是基本维持不变的。再看到作者在书中提到了马科维茨理论,投资回报应当与风险综合考虑,我就完全认同了作者由此联系到的人类文明不应当只被“劳动生产率”所定义,更应当覆盖“风险应对力”的核心观点。

人类社会演进过程中,发展出了各式各样的文明,以联手应对不同的风险种类。应对方式包括迷信、婚姻、家庭、宗族、商业、金融,等等。每个章节之间都环环相扣,以层层递进的方式逐一展开。每翻开新的一个章节,仿佛打开了一个新的玄幻空间,而如果没有前边的知识储备,可能就无法找到解开新世界的钥匙。

第三,严密论证的研究过程(严谨治学的科学素养)。在这个越来越浮躁的当下,各种信息纷繁芜杂,人云亦云地去盲信、追随批判是最容易不过的事情。有时候看到不同的朋友们评论时事,一个个都言之凿凿,自己也不知道该站哪一方,因为自己也没能具备判断和辨别所有时事真伪是非的能力。

回到这本书,其实书里也提到了不同派系学者在同一个论题上的不同观点、以及背后的论据。这也是我个人非常喜欢这本书的又一个重要原因,作者不仅仅抛出了自己深思熟虑后认可的观点,并且有着详尽的逻辑论证过程,其中引用了古今中外海量的研究报告、或出版书籍。这与我所受过的科学教育十分契合:先基于大量知识和经验而生成假设,再经由实证研究或者量化分析来论证假设的成立与否。想象了一下作者思考的深度、广度,大约是好多好多篇博士研究论文吧。后来看到作者提到这部书花了16年左右的时间写成。非常非常敬仰。

我大概花了将近半个月的时间啃完了这两本书。如果陈志武教授愿意出英文版的,我愿意再花两个月时间啃完英文版(我的英文比较烂,不能像中文阅读那样一目十行)。

闪回到如今的2022年,新冠疫情、自然灾害、俄乌战争、可见的世界经济下行(daxiaotiao)/贫富差距扩大,以及民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暗流汹涌,人类迎来了种种风险事件叠加的百年未见之世界大变局。书里并没有写明宏大的国家机器们该构建什么样的新文明来应对新变局,更没有给到如我一般渺小的个体什么灵丹妙药人生指南。我仍然不能回答内心的很多疑问,例如拥有了世界观的基本面之后,我的人生能不能变得更从容、更坦然,更无所畏惧。但我也知道,从此之后,这个世界在我眼中已经变得立体而有趣。它是由无数随机事件组成的,它更是由理性的科学逻辑所加持的。它可能很糟,但我还是挺喜欢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