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虽然是一个课程讲义,但在我看来更像是刘擎自个儿的一个读书笔记。读的是19位学者的书,来自英美德法等不同国家,分属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思想史和政治学等多个学术领域。
全书主要围绕了两个话题进行展开,人生难题,与社会困境。换句话说,个体的心灵生活,和公共的社会政治事务。前者包括精神迷茫、情感困惑、丧文化、虚无感等等,叫做“精神危机”或者“信仰危机”。
仍然是一个传统写法,摘抄。
思想内在于现实。最常见的误解,就是把思想和现实看成两种分离的东西。开始探索(理解)西方现代思想之前,先记住:思想观念并不脱离于社会现实,而是内在于社会现实。
利益不是物质性的。离开思想观念来讨论利益,根本无从谈起。例如如果离开了春节对中国人的文化意义,离开了人们的孝敬与感恩等思想观念,完全无从解释春运现象其中的利益是什么,理性又是什么。
为什么领土就是核心利益,而为此付出的财政和军事成本,甚至战争导致的人员伤亡就不是核心利益呢?这当然也是思想观念决定的,如果离开对国家主权的某种特定理解,离开了这种思想观念,就无法解释这个核心利益。
“现代社会”的特点:1,经济:现代工业、商业和城市的崛起;2,政治: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现代民主与政宪的发展;3,社会:人口大规模的流动,包括地狱、阶层的流动;4,思想文化:理性主义获得主导地位,还有自由、平等和个人权利意识的兴盛。
推进古今之变的主要思想动力是启蒙(enlightenment)运动主张的理性主义。在欧洲的启蒙时代,西方社会把理性推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康德主张,用理性来检查以往未经反思的信念,无论是神圣的上帝,或者威严的法律。
古今之变带来了两个基本观念的转变:一个是“人类中心主义的转变”,指的是人看待世界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就是把人类与自然分离开来;另一个是“个人主义的转变”,是指人看待自己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就是把个人与群体分离开来。(前者是世界观,后者是人生观。)在古代,大部分人从出生到死亡,都生活在一个特定的社群之中,个人深深嵌入在社群之中,个人主义的观念是匪夷所思的。但在现代社会,大规模人口流动对个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可以脱离任何一个群体,进入别的群体。这种“个人主义的转向”带来了传统社会难以想象的个人自由,生活变得多样而丰富,这是现代性的主要成就。但个人主义的自由也是有代价的,因为个人失去了与一个特定群体的久远、厚重和牢固的纽带关系,这带来了孤独感、漂泊感和乡愁–这也是现代困境的一部分
人类中心主义,导致了一个难题“人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不再相信神、传统、天道之后,该信仰什么?怎么找到生活的意义和理由呢。第二个难题是,个人主义导致的,对社会生活的秩序的新挑战。在以理性为基础的新秩序中,自然等级被瓦解,人人自由而平等,那么谁应当来统治谁?
————————对第一个难题的探讨——————–
德国,韦伯。
科学永远无法回答我们做出什么的选择才是值得的,我们过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他深入地分辨了科学理性能做什么以及不能做什么。(想起了文理之争)
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之间是有逻辑裂痕的。在价值领域,没有一把通用的尺子可以衡量一切。支撑人类生活意义的重要观念和原则,包括宗教信仰、人生理想、道德规范以及审美趣味等等,都属于价值判断。而科学无法解决价值判断问题。
那么理解了多元价值冲突的困境,对我们的意义是什么。面对自己和身边时而发生的激烈争论,我们可以变得更加平和与从容,而不是急躁和焦虑,不是简单地指责别人不可理喻。韦伯给我们的启发在于,坦然面对这种困境,与此共存,这也是智性成熟的标志。
韦伯提出过一个重要概念,人类的理性可以区分为两种不同类型,一种叫工具理性,一种叫价值理性。而价值理性的权衡要比做工具理性的计算困难的多。前者是价值判断,后者是事实判断。【读到这部分的时候,我的感受是,这不就是战略与战术的区别吗?】由于工具理性有客观公认的标准,所以可以成为通用逻辑,而价值理性的权衡是多元化的,难以标准普遍化。结果,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工具理性大行其道,压倒了价值理性。【我倒是觉得前后没有什么必然的相关性,但这的确是以一种事实现象更多的存在在社会中的。】工具理性的不断扩张,塑造了现代社会一种无处不在的文化观念。我们高度重视理性计算、永无止境地追求高效率。对个人来说,有时个人体验不佳恰恰是系统追求高效的结果。
德国,尼采。
人生虚无。【想起某句话,生命是一场巨大的幻觉。】尼采的意思是,人生并不存在生命客观的真理或者意义,等你去探索,然后发现出来。认识到世界本无意义,这恰恰带来了创造的自由。在尼采看来,价值不是现成在哪里等你发现,所有的价值都是人主观创造出来的。生命活动的标志就是能够自己确立价值,这是生命本身的力量。虚无不再会让你沮丧和绝望,反倒是会给你最广阔的创造自我意义的空间,这就是积极的虚无主义。尼采用两个词来形容两种人生选择,叫做奴隶道德和主人道德。奴隶道德,就是放弃自己生命的激情,用虚假的思想来约束自己、安慰自己,把人生希望寄托在虚妄的观念之中。而主人道德,就是放弃一切幻想,直面虚无和荒谬,像西西弗斯那样用生命的激情去自我创造,做一个勇敢、荒谬的英雄。【这段我非常喜欢】
尼采的视角主义“视角perspective是所有生活的基本条件。没有事实,只有阐释。”很多激烈的争论,双方不是对同样的事实真相抱有不同观点,而是看到的真相本身就不同。【这段我非常喜欢】那什么叫视角主义呢?就是视角决定事实。概括的讲,视角主义认为事实没有所谓的客观性。但人类需要一些稳定的事实认知,很多人类活动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正常展开。了解到不同视角中有着不同的真相,不是要让我们去和他人划清界限,而是邀请我们对更多的视角保持开放的态度,去倾听、理解和学习他们。视角主义教给我们的是,谦逊的必要。一个人的视角,不是天生固定的,而是在自身经历中形成的。试着去改变自己的视角,超越自己的视角去理解他人,寻找让不同视角互相理解、融合出共同视角的可能性。
奥地利,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发现,人类心理结构中存在一个黑暗地带,叫做“无意识”。冰面下的部分。无意识中暗藏着巨大的能量,是人的欲望本能,主要是性欲本能和攻击本能。这是人内在最基本的冲动,是生命的驱动力。通过对无意识的发现,弗洛伊德最终发展出来一套复杂而系统的“精神分析学说”,成为20世纪心理学理论和心理治疗的一个重要流派,影响非常广泛。
人格结构三元说。本我、自我和朝我。本我,就是无意识的领域,主要是人本能的原始欲望。自我,是在成长过程和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形成的。自我有理性,会正视社会现实,重视常识和规则。它能够感受到本我的欲望,但会用理性来甄别本我的要求。【就像我对M的感情,就是在本我和自我之间的撕扯】超我,是理想化人格。
精神分析学说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走向了衰落。弗洛伊德更重要的遗产其实是对西方现代文化的改造。对大众而言,对于人的理解核心不再是理性,而是欲望,这是一次重要的观念革命。最重要的后果是,欲望被解放了。首先体现在艺术领域,当代文学、电影、绘画和音乐作品中,本能欲望成为一个突出的主题。比如吃货,比如性感,都可以被表达出来了。
法国,萨特。
萨特的思想中有两个重要的观念:一个是自由选择,另一个是积极行动。萨特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存在就是虚无”,并推导出来“人的自由”。人的意识本身就是空无一物,只有当有什么内容填充进来之后,人才会获得自己的本质。没有什么预先给定的东西把我们固定住、束缚住,我们永远可以超越过去和现在,去追求未来。萨特所说的自由不是为所欲为的自由,而是总是可以改变现状的自由,是否定只能如此、我别无选择的那种自由。【很震撼,也非常感动,有点莫名其妙的那种热泪盈眶】萨特的存在主义继承了尼采的思想传统,告诉我们,我们永远都可以做出改变。刘擎在这里写道,萨特的思想给的启发就是:看清真相,继续战斗。
——-关于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现代人的精神危机的展开就到此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