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空中的群星闪耀 (下)—— 读《西方现代思想讲义》

接下来要探讨的是,自由主义在应对现代世界产生的新问题,尤其是来自平等的挑战时,究竟提出了哪些方案。以下的思想家有相似之处,就是倾向于建立规范性的理论,以论证社会政治应当如何安排才是好的。

1,美国,罗尔斯,20世纪最伟大的政治哲学家
《正义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罗尔斯论证得出了达成正义的社会契约的几个关键原则:第一条是“平等的自由”原则,就是每个人都平等地享有一系列基本的自由,包括言论自由、信仰自由以及拥有个人财产的自由,等等。第二条原则,应当完全平等分配,在接受某些不平等分配之前必须满足两个限制条件:公平的机会平等fair equality of opportunity、差异原则。怎么改善不平等分配呢,最容易的办法就是,通过税收来做第二次分配。

2,美国,诺齐克,哈佛哲学系,同上
在西方自由主义内部,罗尔斯和诺齐克形成了对立的两级,构成了当代西方国家社会制度的选择边界。比如,北欧更接近罗尔斯,美国更偏向诺齐克。

罗尔斯被称为“平等主义的自由主义者”:在政治和文化上坚持自由主义,但在社会和经济问题上采取了平等主义的立场(平等分配)。在诺齐克看来是一种不够融贯自洽的理论。

而诺齐克呢。是一种完全彻底的自由主义理论,无论在政治领域还是社会经济问题上,都把个体权利放到最高位置。这种自由主义被称为自由至上论。libertarianism 他的持有正义理论,注重持有的历史来路。诺齐克心目中的理想国家形态,是一种“最小国家”,minimal state。只要保障个体公民的基本自由和安全,以及确保合法契约的执行,就不应当再有其他功能。对于个人之间自由自愿的交易活动,政府也无权干预。【这和我建立骑车群的初衷是一致的。其实最小国家也包含了哈耶克的自发秩序的概念。】这样的最小国家,可以容纳各种各样的小乌托邦群体,佛教徒可以自由结成佛教社群,共产主义者也可以组成共产主义社群,唯一的条件是彼此自由自愿的同意。

再对比一下。诺齐克的正义理论关注财产是怎么获得的,又是如何转移的。是一种“历史正义”的理论。只要财产的来路清白,无论多寡都是正义的。而罗尔斯的理论是一种“模式正义”的理论,就是社会经济的分配必须满足某种结构模式。

3,美国,德沃金,牛津、纽大
20世纪80年代,西方学术界发生了一场著名的辩论,主题就是“什么的平等”,equality of what。他的理论在探讨我们为什么要追求平等呢(为了对每个人好)。以及如何实现平等呢?平等的尊重、平等的关怀。

首先,要把每个人当做人。尊重每个人的自主性。【其实非常非常难做到这一点】上升到国家,就不能干涉或者偏袒任何一种不同的生活理想和方式,只要本人是自愿而且不伤害他人的。【忽然意识到哲学也是一种处世基本原则】
其次,平等关怀,不是简单地给所有人“平等的待遇equal treatment”,而是要把每个人“当做平等的人来对待treating as equals”。要实现“平等的关怀”,首先要识别哪些需求是自己不能选择的处境造成的,哪些是个人自愿选择的偏好造成的。对于前者,应当弥补处境造成的差异,而后者,应当接受选择造成的差异,让个人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4,美国,桑德尔,哈佛
一个国家是否应该为历史上的罪责道歉?“当代人不必为历史负责”这种说法,背后的依据是一种道德理论支持,叫作“道德个人主义”。也就是说,个人道德责任的来源只是自己的自由选择,这和自己所属的群体、习俗、传统和历史等都没有关系。如果这种理论是正确的,那么个人就没有什么“集体责任”科研,也就无需为历史事件承担责任。

桑德尔认为,个人并不是先于社会存在的一个“原子”。作为个体的“自我”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社会关系中被造就的,是被生活的共同体塑造而形成的。他采取了一种不同的理论视野,就是“共同体主义”,也常被翻译成社群主义,communitarianism。社群主义强调,“个人是社会构成的”,先有社群,社群造就了个体。在回答“你是谁?需要什么?以及想做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时,只有理解自己成长的过程,以及这些经历如何形成了你的目标,后来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才能真正回答这些问题。离开社会关系的塑造,你就讲不通自己的故事。这是一种社群主义的个人观。这也是为什么桑德尔质疑罗尔斯的地方,无知之幕背后的人完全失去了自己的故事,是毫无个性的抽象的个人。所有的人都一样,其实就是一个人,也就根本谈不上“一起商议”社会契约了。【这段看出了类似代数的逻辑推理感】

桑德尔的社会观:社群不只是工具,也不只是合作团体中的情感依赖。事实上,社群有一种纽带关系,它在根本上定义了“你是谁”,它塑造了你的身份认同、生活理想、道德感与责任意识。个人当然会做出选择,但个人的目标并不是随意选择的,而是与社群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延伸展开,在国家这个共同体中,你继承了前辈的遗产,同时你也被施加了对于国家的特殊义务。个人的道德约束性源于社群主义的道德认知:你生而带有一种历史,你的生活故事是更为宏大的社会故事的一部分,也蕴含于无数他人的故事之中,包括历史上你的前辈的故事。

桑德尔的公共哲学写作与演讲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刘擎写道,这是意义重大而值得尊敬的成就,也是绝大多数学者难以企及的。【也是我非常敬佩的。学术研究不应当高高在上悬浮于世,而应该更广泛的落到人间、被根植于每个普通人的视野心间】

5,美国,沃尔泽,普林斯顿,政治理论家
社群主义的代表人物。社群主义对于自由主义的批评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自由主义的理论是虚假的,现实中根本不存在这种无所牵绊的原子化个人;第二,自由主义的实践是有害的,造成了自我中心、相互分裂的冷漠社会。沃尔泽说“社群主义不可能战胜自由主义”。例如移居自由、社会阶层流动的自由、婚姻自由及政治自由。但与此同时,自由流动的社会造成的忧伤、失落和孤独,以及政治冷漠等后果也会如影随形

6,加拿大,泰勒,麦吉尔大学
社群主义代表人物。现代性的难题是,个人自由带来的病症是真实的,但权威式的精英主义解药可能是毒药。泰勒就此提出了两个主张。

首先,他认为必须坚持个人自主性,指的是人要忠实于自己的内心,而不盲从于外在的压力与影响。这里要探讨一个问题,我们的自我从何而来,我们的道德和价值标准从何而来。泰勒的回答是,无法单独依靠自己来构成自我,自我的理想是在对话关系和反思中塑造的。泰勒解释说,一件事情是否重要,是否有意义,需要依据一个背景框架来衡量。这个背景框架,定义了在人类活动最基本的方面,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有意义的,并塑造了我们的“道德与精神的直觉”。

其次,除了坚持主张“我的地盘我做主”,还需要做些什么去更好的实现自主性的理想。在现代世界,意义和价值的标准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共同背景之中。积极地与外界对话、进行反思,才能让自我变得更加清醒、更加丰富,才能更好地“成为你自己”。

7,德国,哈贝马斯
之前提到韦伯对现代性的诊断:理性本身分裂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工具理性极大提升了现代化的速度、规模和效率,但价值理性却严重衰落了。因为现代社会中人们失去了古代人信奉的自然、天道和上帝等客观标准。现代社会在人生理想、道德规范和政治生活这些涉及价值判断的领域,陷入了相互争执的多元主义,韦伯称之为“诸神之争”。

哈贝马斯提出了“交往理性”,也就是好好说话。好好说话,其实是我们生活中规范性共识的源头。哈贝马斯认为,工具理性有自己适用的领域,在技术、经济活动和官僚体制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此之外,还有一块是精神生活、道德生活和政治生活的领域。这关乎我们的自由、尊严、爱和正义。

——如何理解全球秩序——–

1,日裔美国人,福山:历史终结论
在冷战末期提出了历史终结论,认为西方的自由民主政治是最好的制度选项,历史发展到这一步就抵达了终点,意识形态的竞争已经结束。【但我并不认同】

2,美国,亨廷顿:文明冲突论
简单概括就是,世界上有七种主要的文明类型,西方文明只是其中的一种,还有中华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等。在意识形态的冲突结束之后,“文明之间的冲突”会成为世界冲突的主要形态。

结语。全球化造成当今社会的一个后果是,当今最重要的一个冲突,不是发生在国家之间,而是来自国家内部。因为大部分国家内部阶层不平等加剧了。

夜空中的群星闪耀 (中)—— 读《西方现代思想讲义》

——————关于现代世界的社会政治困境的展开从这里开始————-

人和人生活在一起,需要有公共秩序。

政治学的两个基本假设,第一个是“资源匮乏”假设,第二个是“人性自利”假设。这两个假设,是社会现实状况的反映,也意味着公共秩序无法自然形成,需要某种强制性的政治权威建立和维护。公共秩序首先要求一套公共的规则,经常体现为习俗或者法律;其次要求落实规则的执行力,而无论是规则的建立还是实施,都需要政治权威来执行。

对于政府或者国家的特征,马克斯韦伯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定义:在特定的领土之内对暴力的合法垄断。这就是说政府的强制力是唯一合法的暴力。政治合法性(political legitimacy),是指一个政治权威实施统治的根本依据。古代的统治依赖自然等级结构。现代人将自己视为自由而平等的个体,政治权威就必须解释其统治的根本依据。

在西方近代历史上,政治哲学家霍布斯、卢梭和洛克等提出了不同版本的“社会契约论”,都是为现代的政治权威提供依据理由的论证。不同版本都分享了两个基本特征,第一,主张先存在自然社会,然后才建立政府。第二,都主张政治权威的统治合法性来自被统治者的同意,是自上而下的。到了20世纪上半叶,西方出现了三种相互竞争的主要政体形式:苏联的社会主义,西欧与北美的资本主义民主,以及德国的纳粹主义(国家社会主义),但在社会政治实践中都出现了各自的困境与危机。【这竟然也是哲学范畴?还是说是现代思想?】

接下来会探讨6位思想家对这三种现代性规划的剖析和反思。这些思考在思想史上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也进一步对现实世界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1,英国:鲍曼
他的颠覆性观点:大屠杀是现代性本身固有的一种潜在可能,它只有在现代文明中才可能实现。【which i don’t agree】

2,德国,阿伦特
她反对所谓“集体罪责”的观点,主张应当追究个人的责任。阿伦特通过“恶的平庸性”来揭示思考能力所犯下的极端罪恶,这是一种没有残暴动机的残暴罪行。其中提到的思考能力,指的是积极思考、获得独立判断的能力。纳粹德国是一个“依照国家法律而犯罪的时期”,这让人们处在一种极为严酷的道德困境中:遵纪守法可能迫使你去犯罪作恶,而行善可能要求你违抗法律和规则。在这时候,道德的真正含义在于,做出自己独立的是非对错的判断。那么如何做到独立判断呢?阿伦特没有给出答案。【我不喜欢她的“平庸之恶”的观点】

3,奥地利,波普尔(科学哲学家、政治哲学家)
最著名的理论是“证伪理论”:科学理论的标志不是它能够被证明为对的,而是它可以被证明为错的。证实和证伪是不对称的。一个理论被证实一百次、一千次、一万次,也不能证明它绝对正确,但只要被证伪一次,它就被推翻了。这种不对称性,就对科学传统的“归纳法”构成了挑战。维特根思特也说过,归纳法并没有逻辑基础,只有心理学的基础。然后精彩的来了,波普尔提出了一个解释方案。传统观点认为,科学发现是靠归纳,就是观察事实-归纳理论-证实理论。但波普尔重新定义了科学发展的逻辑,用经验检测的“可证伪性”代替“可证实性”,用“问题-猜想-反驳”的“试错机制”代替“观察-归纳-证实”的“实证机制”,这就对科学发展提出了新的解释。【这大约是爱因斯坦对他思想的一个重要贡献】
另一个社会政治领域的哲学思想:“批判理性主义”critical rationalism。波普尔社会政治理论的核心,就是批判乌托邦社会工程。从历史上看,渐进式改良基本上能够成功,而试图整体性地创造乌托邦的规划,基本上都会引发悲剧,最终背离了自己当初的蓝图目标。乌托邦背后的观念是“历史绝对论”,但波普尔认为一方面我们并不能找到历史发展的绝对规律,另一方面人类知识的增长本身也会改变历史的进程。历史决定论在根本上就是无法成立的。【这个和我对星盘的理解有共通之处】
波普尔在科学方面反对科学至上,社会政治方面反对历史决定论和乌托邦社会工程。他最突出的成就是,推动了启蒙理性主义的改造升级,最终形成了“批判理性主义”。【赢得了我的认同和尊敬】

4,奥地利,哈耶克(社会思想家,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
自发秩序:除了人为设计出来的秩序之外,还存在自然生成的规则、自发演化出来的秩序。并且更为优越。例如,乡间小路、语言规则,以及法律。他并不排斥人为因素,但反对把人为设计的意图过度拔高,上升到对社会秩序的整体性规划。【赞同】

插播:伏尔泰、卢梭等百科全书派的法国思想家,代表的是启蒙思想的主流出啊同,相信人类理性的优越性,相信人类能够发现和掌握关于自然与社会的真理,绘制出未来发展的蓝图,实现不断的历史进步。while,亚当斯密和大卫休谟代表的苏格兰启蒙运动,在承认理性的重要作用的同时反对“理性万能论”。苏格兰启蒙运动倾向于把理性看成是一种怀疑、反省和批判的能力,而不是掌控一切的能力。

回到哈耶克。他用“理性的自负”来解释纳粹德国的灾难和苏联模式的失败,这是不同于当时主流看法的另类观点。西方主流观点是,苏联是超理性的,纳粹是非理性的。但哈耶克认为,都是来源于“理性的自负”。在他看来,纳粹主义的思想起源是集体主义梦想的一个最高版本。【此处本人再次内心吐槽阿伦特。】从1930年初期,德国就开始创建一套强有力的计划经济体制,包括建立一系列经济控制机构,通过垄断集团来控制企业,甚至直接由政府来规定商品价格等。在世界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创造了德国经济复兴的奇迹。但在这种奇迹之中隐藏着深刻的危险,比如农业的各个细微环节都受到了国家的控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处于发展停滞的状态。在进一步向战争经济转型之后,德国的经济体制最终随着战争的失败而破产了。

哈耶里在《致命的自负》这本书里提到,理性的自负之所以致命,是因为我们很难逃脱一种诱惑,就是想用理性去做整体设计。因为这给了我们一种期望,用整体规划能够摆脱和征服现代社会的高度不确定性,以及它带来的焦虑和不安。【这令我开始反思,战略规划存在的必要性。】

在20世纪40年代,哈耶克的观点处于思想界的边缘。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刚经历过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更受欢迎。直到70年代,人们发现计划经济模式存在弊端。到了80年代,以里根和撒切尔执政为标准,放任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越来越盛行。到了1991年苏联解体,哈耶克思想从边缘化走向了主流。

事实上,人类真正的成熟,实在勇敢运用理性的同时,直面自己永远不可能完全摆脱的无知,勇敢地与不确定性共存。【这个章节的结尾我很喜欢】

4,英国,柏林(思想史家)
柏林始终关心的大事:为什么有许多政治实践,原本出于非常美好的愿望,却在某些观念的指导下,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他研究的两个重要主题,一个是价值多元论,另一个是他对“两种自由”的剖析。

背景补充:冷战自由派,主要活跃在冷战时期,都格外重视思想观念的巨大威力,强调所谓的power of ideas。在反思20世纪的教训中,他们特别专注于辨别“错误的观念”,分析这些观念造成的影响。

回到柏林。价值多元论的对手就是价值一元论,意思是我们最终能找到一个最高的价值,所有其他价值都是从最高价值派生出来的。于是可以引申出一个推论,比如对于什么是美好生活这个问题,存在唯一正确的答案,能让你做出最好的选择。但是柏林认为,一元价值只是一种幻觉。我们所追求的许多价值,它们之间是不能换算的,都是彼此独立的“终极价值”。强调价值冲突无法根除,这是柏林价值多元论的重要特征。即便是价值观完全相同的一群人,甚至一个人与自己,也可能陷入这种左右为难的局面。这才是价值冲突最深刻的困境。【我当然是站多元论的啦】紧接着,柏林论述了价值虽然是多元的,但仍然是客观存在的,人类具有某种最低限度的价值共通性。比如“杀死一个人和踢开一块石头,根本没区别”这就完全不可理喻。这种感觉,恰恰表明人类具有最低限度的共通性。

两种自由,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消极自由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我不想要什么就可以不要什么,是摆脱障碍的自由。而积极自由是我想做什么就可以去做什么,是实现目标的自由。

5,德国,马尔库塞(新左派运动的教父)
《单面人》,“一种舒舒服服、平平稳稳、合理而又民主的不自由在发达的工业文明中流行….”他发明了一个术语“虚假的需求”。举例,从功能上来说,十几种手提包也就够了,但市场上有成千上万种手提包。虚假的需求不是源自自然的生活需要,而是被市场营销制造出来的。很多时候你不是在为功能付费,而是在为某种
“生活方式”或者“自我形象”的想象付费
。美国这样的发达工业社会,是一种新型的极权主义,它不是用恐怖的手段来控制大众,而是用无尽的消费和享受来贿赂大众,让人们陷入“舒舒服服的不自由”之中。

富裕的生活和舒适的享受本身没有错,但我们为此付出的代价太高了。资本主义社会不是真正自由开放的社会,而是“单面”社会,人们陷入单一的生活模式–如何赚(更多的)钱、如何(享受更优越的)消费,人的思维模式也变得单一化,成为了丧失真正自由的单面人。【有点儿像价值一元化,后期变革成了多元化】

他呼吁人们去否定现状,不再沉湎于消费和享受,用“变革的主体性”取代“消费的主体性”,让抗议和反抗演变为真正改变世界的解放运动。但,他没有指明变革之后该怎么办,没有建设性目标。马尔库塞的思想对20世纪60/70年代的青年抗议运动有很大的影响,但并没有在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但也带来了重要的文化变革,在种族、民权、社会正义与平等、女权,以及性别和性取向这些身份认同的领域,几乎全面改写了传统的主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