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要探讨的是,自由主义在应对现代世界产生的新问题,尤其是来自平等的挑战时,究竟提出了哪些方案。以下的思想家有相似之处,就是倾向于建立规范性的理论,以论证社会政治应当如何安排才是好的。
1,美国,罗尔斯,20世纪最伟大的政治哲学家
《正义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罗尔斯论证得出了达成正义的社会契约的几个关键原则:第一条是“平等的自由”原则,就是每个人都平等地享有一系列基本的自由,包括言论自由、信仰自由以及拥有个人财产的自由,等等。第二条原则,应当完全平等分配,在接受某些不平等分配之前必须满足两个限制条件:公平的机会平等fair equality of opportunity、差异原则。怎么改善不平等分配呢,最容易的办法就是,通过税收来做第二次分配。
2,美国,诺齐克,哈佛哲学系,同上
在西方自由主义内部,罗尔斯和诺齐克形成了对立的两级,构成了当代西方国家社会制度的选择边界。比如,北欧更接近罗尔斯,美国更偏向诺齐克。
罗尔斯被称为“平等主义的自由主义者”:在政治和文化上坚持自由主义,但在社会和经济问题上采取了平等主义的立场(平等分配)。在诺齐克看来是一种不够融贯自洽的理论。
而诺齐克呢。是一种完全彻底的自由主义理论,无论在政治领域还是社会经济问题上,都把个体权利放到最高位置。这种自由主义被称为自由至上论。libertarianism 他的持有正义理论,注重持有的历史来路。诺齐克心目中的理想国家形态,是一种“最小国家”,minimal state。只要保障个体公民的基本自由和安全,以及确保合法契约的执行,就不应当再有其他功能。对于个人之间自由自愿的交易活动,政府也无权干预。【这和我建立骑车群的初衷是一致的。其实最小国家也包含了哈耶克的自发秩序的概念。】这样的最小国家,可以容纳各种各样的小乌托邦群体,佛教徒可以自由结成佛教社群,共产主义者也可以组成共产主义社群,唯一的条件是彼此自由自愿的同意。
再对比一下。诺齐克的正义理论关注财产是怎么获得的,又是如何转移的。是一种“历史正义”的理论。只要财产的来路清白,无论多寡都是正义的。而罗尔斯的理论是一种“模式正义”的理论,就是社会经济的分配必须满足某种结构模式。
3,美国,德沃金,牛津、纽大
20世纪80年代,西方学术界发生了一场著名的辩论,主题就是“什么的平等”,equality of what。他的理论在探讨我们为什么要追求平等呢(为了对每个人好)。以及如何实现平等呢?平等的尊重、平等的关怀。
首先,要把每个人当做人。尊重每个人的自主性。【其实非常非常难做到这一点】上升到国家,就不能干涉或者偏袒任何一种不同的生活理想和方式,只要本人是自愿而且不伤害他人的。【忽然意识到哲学也是一种处世基本原则】
其次,平等关怀,不是简单地给所有人“平等的待遇equal treatment”,而是要把每个人“当做平等的人来对待treating as equals”。要实现“平等的关怀”,首先要识别哪些需求是自己不能选择的处境造成的,哪些是个人自愿选择的偏好造成的。对于前者,应当弥补处境造成的差异,而后者,应当接受选择造成的差异,让个人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4,美国,桑德尔,哈佛
一个国家是否应该为历史上的罪责道歉?“当代人不必为历史负责”这种说法,背后的依据是一种道德理论支持,叫作“道德个人主义”。也就是说,个人道德责任的来源只是自己的自由选择,这和自己所属的群体、习俗、传统和历史等都没有关系。如果这种理论是正确的,那么个人就没有什么“集体责任”科研,也就无需为历史事件承担责任。
桑德尔认为,个人并不是先于社会存在的一个“原子”。作为个体的“自我”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社会关系中被造就的,是被生活的共同体塑造而形成的。他采取了一种不同的理论视野,就是“共同体主义”,也常被翻译成社群主义,communitarianism。社群主义强调,“个人是社会构成的”,先有社群,社群造就了个体。在回答“你是谁?需要什么?以及想做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时,只有理解自己成长的过程,以及这些经历如何形成了你的目标,后来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才能真正回答这些问题。离开社会关系的塑造,你就讲不通自己的故事。这是一种社群主义的个人观。这也是为什么桑德尔质疑罗尔斯的地方,无知之幕背后的人完全失去了自己的故事,是毫无个性的抽象的个人。所有的人都一样,其实就是一个人,也就根本谈不上“一起商议”社会契约了。【这段看出了类似代数的逻辑推理感】
桑德尔的社会观:社群不只是工具,也不只是合作团体中的情感依赖。事实上,社群有一种纽带关系,它在根本上定义了“你是谁”,它塑造了你的身份认同、生活理想、道德感与责任意识。个人当然会做出选择,但个人的目标并不是随意选择的,而是与社群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延伸展开,在国家这个共同体中,你继承了前辈的遗产,同时你也被施加了对于国家的特殊义务。个人的道德约束性源于社群主义的道德认知:你生而带有一种历史,你的生活故事是更为宏大的社会故事的一部分,也蕴含于无数他人的故事之中,包括历史上你的前辈的故事。
桑德尔的公共哲学写作与演讲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刘擎写道,这是意义重大而值得尊敬的成就,也是绝大多数学者难以企及的。【也是我非常敬佩的。学术研究不应当高高在上悬浮于世,而应该更广泛的落到人间、被根植于每个普通人的视野心间】
5,美国,沃尔泽,普林斯顿,政治理论家
社群主义的代表人物。社群主义对于自由主义的批评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自由主义的理论是虚假的,现实中根本不存在这种无所牵绊的原子化个人;第二,自由主义的实践是有害的,造成了自我中心、相互分裂的冷漠社会。沃尔泽说“社群主义不可能战胜自由主义”。例如移居自由、社会阶层流动的自由、婚姻自由及政治自由。但与此同时,自由流动的社会造成的忧伤、失落和孤独,以及政治冷漠等后果也会如影随形。
6,加拿大,泰勒,麦吉尔大学
社群主义代表人物。现代性的难题是,个人自由带来的病症是真实的,但权威式的精英主义解药可能是毒药。泰勒就此提出了两个主张。
首先,他认为必须坚持个人自主性,指的是人要忠实于自己的内心,而不盲从于外在的压力与影响。这里要探讨一个问题,我们的自我从何而来,我们的道德和价值标准从何而来。泰勒的回答是,无法单独依靠自己来构成自我,自我的理想是在对话关系和反思中塑造的。泰勒解释说,一件事情是否重要,是否有意义,需要依据一个背景框架来衡量。这个背景框架,定义了在人类活动最基本的方面,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有意义的,并塑造了我们的“道德与精神的直觉”。
其次,除了坚持主张“我的地盘我做主”,还需要做些什么去更好的实现自主性的理想。在现代世界,意义和价值的标准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共同背景之中。积极地与外界对话、进行反思,才能让自我变得更加清醒、更加丰富,才能更好地“成为你自己”。
7,德国,哈贝马斯
之前提到韦伯对现代性的诊断:理性本身分裂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工具理性极大提升了现代化的速度、规模和效率,但价值理性却严重衰落了。因为现代社会中人们失去了古代人信奉的自然、天道和上帝等客观标准。现代社会在人生理想、道德规范和政治生活这些涉及价值判断的领域,陷入了相互争执的多元主义,韦伯称之为“诸神之争”。
哈贝马斯提出了“交往理性”,也就是好好说话。好好说话,其实是我们生活中规范性共识的源头。哈贝马斯认为,工具理性有自己适用的领域,在技术、经济活动和官僚体制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此之外,还有一块是精神生活、道德生活和政治生活的领域。这关乎我们的自由、尊严、爱和正义。
——如何理解全球秩序——–
1,日裔美国人,福山:历史终结论
在冷战末期提出了历史终结论,认为西方的自由民主政治是最好的制度选项,历史发展到这一步就抵达了终点,意识形态的竞争已经结束。【但我并不认同】
2,美国,亨廷顿:文明冲突论
简单概括就是,世界上有七种主要的文明类型,西方文明只是其中的一种,还有中华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等。在意识形态的冲突结束之后,“文明之间的冲突”会成为世界冲突的主要形态。
结语。全球化造成当今社会的一个后果是,当今最重要的一个冲突,不是发生在国家之间,而是来自国家内部。因为大部分国家内部阶层不平等加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