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空中的群星闪耀 (中)—— 读《西方现代思想讲义》

——————关于现代世界的社会政治困境的展开从这里开始————-

人和人生活在一起,需要有公共秩序。

政治学的两个基本假设,第一个是“资源匮乏”假设,第二个是“人性自利”假设。这两个假设,是社会现实状况的反映,也意味着公共秩序无法自然形成,需要某种强制性的政治权威建立和维护。公共秩序首先要求一套公共的规则,经常体现为习俗或者法律;其次要求落实规则的执行力,而无论是规则的建立还是实施,都需要政治权威来执行。

对于政府或者国家的特征,马克斯韦伯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定义:在特定的领土之内对暴力的合法垄断。这就是说政府的强制力是唯一合法的暴力。政治合法性(political legitimacy),是指一个政治权威实施统治的根本依据。古代的统治依赖自然等级结构。现代人将自己视为自由而平等的个体,政治权威就必须解释其统治的根本依据。

在西方近代历史上,政治哲学家霍布斯、卢梭和洛克等提出了不同版本的“社会契约论”,都是为现代的政治权威提供依据理由的论证。不同版本都分享了两个基本特征,第一,主张先存在自然社会,然后才建立政府。第二,都主张政治权威的统治合法性来自被统治者的同意,是自上而下的。到了20世纪上半叶,西方出现了三种相互竞争的主要政体形式:苏联的社会主义,西欧与北美的资本主义民主,以及德国的纳粹主义(国家社会主义),但在社会政治实践中都出现了各自的困境与危机。【这竟然也是哲学范畴?还是说是现代思想?】

接下来会探讨6位思想家对这三种现代性规划的剖析和反思。这些思考在思想史上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也进一步对现实世界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1,英国:鲍曼
他的颠覆性观点:大屠杀是现代性本身固有的一种潜在可能,它只有在现代文明中才可能实现。【which i don’t agree】

2,德国,阿伦特
她反对所谓“集体罪责”的观点,主张应当追究个人的责任。阿伦特通过“恶的平庸性”来揭示思考能力所犯下的极端罪恶,这是一种没有残暴动机的残暴罪行。其中提到的思考能力,指的是积极思考、获得独立判断的能力。纳粹德国是一个“依照国家法律而犯罪的时期”,这让人们处在一种极为严酷的道德困境中:遵纪守法可能迫使你去犯罪作恶,而行善可能要求你违抗法律和规则。在这时候,道德的真正含义在于,做出自己独立的是非对错的判断。那么如何做到独立判断呢?阿伦特没有给出答案。【我不喜欢她的“平庸之恶”的观点】

3,奥地利,波普尔(科学哲学家、政治哲学家)
最著名的理论是“证伪理论”:科学理论的标志不是它能够被证明为对的,而是它可以被证明为错的。证实和证伪是不对称的。一个理论被证实一百次、一千次、一万次,也不能证明它绝对正确,但只要被证伪一次,它就被推翻了。这种不对称性,就对科学传统的“归纳法”构成了挑战。维特根思特也说过,归纳法并没有逻辑基础,只有心理学的基础。然后精彩的来了,波普尔提出了一个解释方案。传统观点认为,科学发现是靠归纳,就是观察事实-归纳理论-证实理论。但波普尔重新定义了科学发展的逻辑,用经验检测的“可证伪性”代替“可证实性”,用“问题-猜想-反驳”的“试错机制”代替“观察-归纳-证实”的“实证机制”,这就对科学发展提出了新的解释。【这大约是爱因斯坦对他思想的一个重要贡献】
另一个社会政治领域的哲学思想:“批判理性主义”critical rationalism。波普尔社会政治理论的核心,就是批判乌托邦社会工程。从历史上看,渐进式改良基本上能够成功,而试图整体性地创造乌托邦的规划,基本上都会引发悲剧,最终背离了自己当初的蓝图目标。乌托邦背后的观念是“历史绝对论”,但波普尔认为一方面我们并不能找到历史发展的绝对规律,另一方面人类知识的增长本身也会改变历史的进程。历史决定论在根本上就是无法成立的。【这个和我对星盘的理解有共通之处】
波普尔在科学方面反对科学至上,社会政治方面反对历史决定论和乌托邦社会工程。他最突出的成就是,推动了启蒙理性主义的改造升级,最终形成了“批判理性主义”。【赢得了我的认同和尊敬】

4,奥地利,哈耶克(社会思想家,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
自发秩序:除了人为设计出来的秩序之外,还存在自然生成的规则、自发演化出来的秩序。并且更为优越。例如,乡间小路、语言规则,以及法律。他并不排斥人为因素,但反对把人为设计的意图过度拔高,上升到对社会秩序的整体性规划。【赞同】

插播:伏尔泰、卢梭等百科全书派的法国思想家,代表的是启蒙思想的主流出啊同,相信人类理性的优越性,相信人类能够发现和掌握关于自然与社会的真理,绘制出未来发展的蓝图,实现不断的历史进步。while,亚当斯密和大卫休谟代表的苏格兰启蒙运动,在承认理性的重要作用的同时反对“理性万能论”。苏格兰启蒙运动倾向于把理性看成是一种怀疑、反省和批判的能力,而不是掌控一切的能力。

回到哈耶克。他用“理性的自负”来解释纳粹德国的灾难和苏联模式的失败,这是不同于当时主流看法的另类观点。西方主流观点是,苏联是超理性的,纳粹是非理性的。但哈耶克认为,都是来源于“理性的自负”。在他看来,纳粹主义的思想起源是集体主义梦想的一个最高版本。【此处本人再次内心吐槽阿伦特。】从1930年初期,德国就开始创建一套强有力的计划经济体制,包括建立一系列经济控制机构,通过垄断集团来控制企业,甚至直接由政府来规定商品价格等。在世界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创造了德国经济复兴的奇迹。但在这种奇迹之中隐藏着深刻的危险,比如农业的各个细微环节都受到了国家的控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处于发展停滞的状态。在进一步向战争经济转型之后,德国的经济体制最终随着战争的失败而破产了。

哈耶里在《致命的自负》这本书里提到,理性的自负之所以致命,是因为我们很难逃脱一种诱惑,就是想用理性去做整体设计。因为这给了我们一种期望,用整体规划能够摆脱和征服现代社会的高度不确定性,以及它带来的焦虑和不安。【这令我开始反思,战略规划存在的必要性。】

在20世纪40年代,哈耶克的观点处于思想界的边缘。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刚经历过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更受欢迎。直到70年代,人们发现计划经济模式存在弊端。到了80年代,以里根和撒切尔执政为标准,放任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越来越盛行。到了1991年苏联解体,哈耶克思想从边缘化走向了主流。

事实上,人类真正的成熟,实在勇敢运用理性的同时,直面自己永远不可能完全摆脱的无知,勇敢地与不确定性共存。【这个章节的结尾我很喜欢】

4,英国,柏林(思想史家)
柏林始终关心的大事:为什么有许多政治实践,原本出于非常美好的愿望,却在某些观念的指导下,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他研究的两个重要主题,一个是价值多元论,另一个是他对“两种自由”的剖析。

背景补充:冷战自由派,主要活跃在冷战时期,都格外重视思想观念的巨大威力,强调所谓的power of ideas。在反思20世纪的教训中,他们特别专注于辨别“错误的观念”,分析这些观念造成的影响。

回到柏林。价值多元论的对手就是价值一元论,意思是我们最终能找到一个最高的价值,所有其他价值都是从最高价值派生出来的。于是可以引申出一个推论,比如对于什么是美好生活这个问题,存在唯一正确的答案,能让你做出最好的选择。但是柏林认为,一元价值只是一种幻觉。我们所追求的许多价值,它们之间是不能换算的,都是彼此独立的“终极价值”。强调价值冲突无法根除,这是柏林价值多元论的重要特征。即便是价值观完全相同的一群人,甚至一个人与自己,也可能陷入这种左右为难的局面。这才是价值冲突最深刻的困境。【我当然是站多元论的啦】紧接着,柏林论述了价值虽然是多元的,但仍然是客观存在的,人类具有某种最低限度的价值共通性。比如“杀死一个人和踢开一块石头,根本没区别”这就完全不可理喻。这种感觉,恰恰表明人类具有最低限度的共通性。

两种自由,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消极自由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我不想要什么就可以不要什么,是摆脱障碍的自由。而积极自由是我想做什么就可以去做什么,是实现目标的自由。

5,德国,马尔库塞(新左派运动的教父)
《单面人》,“一种舒舒服服、平平稳稳、合理而又民主的不自由在发达的工业文明中流行….”他发明了一个术语“虚假的需求”。举例,从功能上来说,十几种手提包也就够了,但市场上有成千上万种手提包。虚假的需求不是源自自然的生活需要,而是被市场营销制造出来的。很多时候你不是在为功能付费,而是在为某种
“生活方式”或者“自我形象”的想象付费
。美国这样的发达工业社会,是一种新型的极权主义,它不是用恐怖的手段来控制大众,而是用无尽的消费和享受来贿赂大众,让人们陷入“舒舒服服的不自由”之中。

富裕的生活和舒适的享受本身没有错,但我们为此付出的代价太高了。资本主义社会不是真正自由开放的社会,而是“单面”社会,人们陷入单一的生活模式–如何赚(更多的)钱、如何(享受更优越的)消费,人的思维模式也变得单一化,成为了丧失真正自由的单面人。【有点儿像价值一元化,后期变革成了多元化】

他呼吁人们去否定现状,不再沉湎于消费和享受,用“变革的主体性”取代“消费的主体性”,让抗议和反抗演变为真正改变世界的解放运动。但,他没有指明变革之后该怎么办,没有建设性目标。马尔库塞的思想对20世纪60/70年代的青年抗议运动有很大的影响,但并没有在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但也带来了重要的文化变革,在种族、民权、社会正义与平等、女权,以及性别和性取向这些身份认同的领域,几乎全面改写了传统的主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