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5-25 最后一课

这门课很有趣,我是去旁听的,加上我整个教室里也不过九个人。而且就我所知,我的师弟师妹们是被我们老板逼着去听的。真正选了这门课的,实在是屈指可数。貌似叫做研究方法论,这门课。

老师声音非常甜美,人极其活泼可爱。开场居然是一个师妹用英文讲the pursuit of happyness的剧情,让我想起中学时候我们每天轮流一个在英文课开始时候做presentation。然后老师接着谈life is beautiful的剧情。感觉她是一个非常有热情的人,非常愿意把自己的一些人生心得与学生们共享的人。btw,孟昭丽其实刚刚从国外读完博士回来,实在很年轻,一点儿都不像老师。并且她讲话时候的动作和表情,太像一个替老师上课的学生了。话说回来,在人大信息学院这么多年,本科时期的那些课,诸如数学分析数据结构编译原理,通通是老师们一本正经面无表情在台上讲课然后拍拍屁股走人,硕士期间也就苏俊上课经常在我们快要睡着时候开始一周新闻联播,其他的课程,也大多是照本宣科罢了。因此,看到孟昭丽这样率真的在讲台上跟学生们交流人生,ohmygod,我真的怀疑我搞错了教室。怪不得师妹那么激动的说,这是她上过的最好的课。

除了激情澎湃的讲理想与现实之外,讲到研究方法论,我很认真的听了半节课,当然不少没听懂,汗一个。不过不得不说,这的确是非常棒的一门课。尽管我自己翻过一点管理方法论的书,但是还是差的太多了。IS领域最权威的方法论,应当就是孟昭丽所教授的实证研究方法了。当然应该说就美国等流派而言。欧洲流派还是停留在思辨方法的阶段,更多的是哲学啊社会学经济学的角度。回头说IS领域的实证,课上详细分析了一个survey的例子,从literature review, theory support到construct之间的relationship,再从construct推出若干个instrument,每个instrument需要3-5个问题来解释设计问卷,而整篇文章也是非常之结构清晰,hypothesis之后是operationalization,然后data analysis,然后observation。这仅仅是survey的八股做法。据说之前的课程还专门讲过experimental,以及特别高难度的model building,对数学能力要求极高。。。耗个两三年做出来无解是正常。。。

然而这就是真正的IS研究方式。我想着如果这门课早几年开,我们会受益匪浅。当然同时我肯定会抱怨无数,因为课程的要求太多,包括每周都要看n多篇国际顶级期刊的paper。。。就cs以外的信息学院的硕士方向而言,大多数的我们,都没有看过多少paper吧。。某些老板严厉的和自身勤奋的除外。anyway,原本应当趋之若鹜的一门课,选的人寥寥无几,也和这课的麻烦有关吧。更多的让人觉得有些惋惜。我就要离开了,实证研究在我手里还是相当的虎头蛇尾,我也清楚答辩的时候我会因此被challenge的很惨烈,可是没有办法挽救了,一切都来不及啦。希望我的师弟师妹们,能够在之后的研究道路上有所收获。把实证好好的做下去。

额,发现我论文写完之后的逻辑更加混乱,语言表达能力迅速下降。。大家原谅我吧。。Orz各位。。。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