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完了长者传

仍然是一个美国人写的。

和傅高义的书比起来,有几个明显的不同点。
1,官方新闻报道丰富多了。
2,作者个人的分析少多了。
3,傅的书里还能瞥到不同派别的观点差异,而在这本书里,是完全看不到的。

不展开写了。千言万语,都在心里。

我自然是一个又红又专的人,也非常理解国内民主与西方民主的不同以及这个不同的必要性。但也还是想说,国内把控互联网审核的那些人,实在是并不理解长者的。现在豆瓣和知乎都管控到过头了。昨晚我写一句,“今天长者回归江海,而我也看完了长者传。致以最深的敬意。”然后被豆瓣判定为违规,删了。我??真的是满无奈的。如果长者知道,应该也会说一句,naive吧。

长者千古。向江海中的您,深鞠躬,致以我最真挚的敬意。

帝都疫情实况记录

持续更新ing

11月27日
隔壁小区封了。做完核酸的时候路过,看见一只大白孤零零的坐在门口。

11月28日
楼下封控了。问了一下大白们,说要封个五天八天的吧。他们搭起了一个蓝色帐篷,就住在里边。

12月3日
隔壁楼封了个十字花。社区工作人员(大白们)又搭了个蓝色帐篷,住在里边,负责给封控的几家人送外卖和快递,抗原和汤药。
夜里,社区开始通知尽量别做核酸,呼家楼街道已经出了312管十混一阳性。

12月4日
隔壁楼改成了只封阳户。问了社区,说是方舱爆了,阳性只能居家隔离。

12月5日
隔壁楼封了更多的阳户。我认识的邻居家孩子也突然开始发烧了。我感觉不太妙,开始在网上买抗原、退烧药、N95口罩。

12月6日
惊慌失措继续在多个渠道买药,但只买到一小瓶美林。

12月7日
新十条颁布。朋友们在微信群里分享周围纷纷阳了的病例。开始有人开玩笑说,如果没有认识的人阳了,那得自我检讨社交能力。

我的抗原和药还是都没送货,毫无物流信息。去了药店,也说没货了。

发了个朋友圈,打趣说自己什么都没有除了强壮的身体。在上海的前老板看到,问我要不要给我寄点抗原,我本着不给人添麻烦的原则犹豫了一下说算了。

第一次知道感冒和流感居然是两件事儿。回忆了一下自己上一次感冒大约是在西藏,伴着高反,那叫一个昏昏沉沉。

12月8号
社区通知说工作人员阳性了,社区也没有抗原和药了,让大家自行购买抗原和药,如果阳性了自觉在家隔离。

大学好友G的女儿发烧了,所以她着急忙慌的开车半小时路程来找我拿美林。于是我用一盒美林退烧剂换到了两个抗原和一盒润喉糖、一颗巨大的杨桃和一袋七八个橙子。夜里我又问了问她,说闺女的抗原还是阴性,不过老公回家后躺倒了。

大学好友H在珠海,晚上跑了四五个药店给我们北京的三个同学代购布洛芬。我本来想要两盒,然后说药店限购,所以改要了一盒。

朋友群里。有人说,北京已经是连花清瘟布洛芬都一盒难求了,闪送也在不断涨价,已经比药贵多了。说小区群里布洛芬已经按粒在卖了,1粒目前是5块钱。

骑车群里。骑友给大家炫了一排七个抗原,从一条线到弱阳到强阳。我羡慕的说,你怎么可以有这么多个抗原。我都买不到。她说,因为已经第五天了,所以买的早,那时候还有货。

12月9号
在杭州的朋友Q帮我代购了两盒加强版布洛芬。48颗呢。我想着拿到后还可以继续给朋友们送药救急。立刻就给我发了顺丰。感恩的心。不得不求救和自救一块儿了。

朋友群里。朋友的朋友在广州,解封的时候欢呼文革结束了。然后今天说也阳性了。我好心安慰道,小事儿不用太担心。他很愤怒,可能是病的过于痛苦,也可能是愤怒封控的时候都没有中招,直接开骂我道sb。我就直接退群了。

看到刚从崇礼回来的两个雪友倒下了。布友也倒了几个。

朋友群里。有人叮嘱大家说退烧药一定要准备充分,全家人如果同时发烧不退,会一直需要用药,昨天家里断药了,孩子40多度老人38度,特别崩溃…..过了一阵子,群里又有人转发某某专家说话,说无需备药无需备药……

北京人民开始各种搞笑的段子,比如,这里是一座有温度的城市,人均38.5的热血北京。

听说重复感染的时间间隔有长有短,也不一定是更重或者更轻。同时听说有人不打疫苗,阳了后直接重症了。学习到原来毒株有这么多类型。据说保定、崇礼和北京这一波高烧的类型属于bf7。而XBB(小宝宝)正在赶来的路上。

骑友濛在医院工作,说现在已经不检测了,全部都得顶上。前同事C说去了同仁,发现阳性医生给阳性患者看病,阴性医生给阴性患者看病。我们一边笑着这精准诊疗来的如此之快,一边难过着这种轻伤不下火线的整个医疗系统的奋力拼命。真是心疼。

夜里,朋友L说孩子烧迷糊了一度40度了。原以为囤够药了,没想到还是药告急了。小朋友睡着的时候还在问他温度计的英文怎么说。然后朋友Q跑来说,杭州的布洛芬到夜里也断货了。

我喉咙痛了一天。

12月10号
小区里有90多岁的老人发烧了39度多,还有基础疾病。老人在群里给社区报告病情。然后有人出来告诉他说,现在不需要告诉社区了。

前几天我给送美林的那个小姑娘今天抗原两条杠了。嚯,我是次密接。

珠海的药还没发快递,老同学还想给大家快递点零食,又想着我们不至于很快倒下,就没着急给寄过来北京。然而要药的三家人(包括我),已经有两家人都有阳性倒下的了。快的猝不及防。

好在昨天杭州朋友给我代购的布洛芬是在路上了,虽然不知道哪天到吧。发小知道我手里只有两只抗原后,立刻从福州给我发了10人份的顺丰。

12月5号给爸妈买的N95,今天也终于送到了。周一到周六,这个时效,也还算可以吧。

在微博上学习到毒株的侵害性。反复感染可能是不同的毒株类型,而且它们还会互相影响免疫效果。最终打败人类的其实并非毒株,而是免疫系统脆弱后带来的其他疾病。以及当下已经完全没有了准确的感染数据,公卫之后的对策制定将变得极为艰难。

我喉咙继续痛着。

Modern Love 读后(to be continued..

12月5号
读了两篇。一篇叫做when cupid is a prying journalist;另一篇叫做sleeping with the guitar player。

先说第一篇。看到作者和采访对象Justin谈起自己错过的爱人,在二十年后重逢,然后因此Justin去找深爱的人Kate复合,嗯,看得我眼泪差点掉出来。有些我错过的人,再遇见可能已经云淡风轻,但有的人,可能再见我仍然会情绪翻涌。这篇最后有一段话我很喜欢。It may get lost with a piece of paper, or transform into art, books, or children, or trigger another couple’s union while failing to cement your own.

第二篇,写的是作者已经53岁的丈夫。在她心目中,他是一个可爱的、非常棒的人,在写作和教学上都非常成功的诗人。但并不具备音乐天赋。但居然在这个年纪开始买吉他学吉他,并且和新的朋友们组成了一只摇滚乐队。她觉得不可思议,也连带着干了一系列从未想过的事情,比如在地下摇滚俱乐部和20多的年轻人一起蹦跳狂欢。也看见了一些从未想过可能会见到的事情,比如大学生们在舞台前举着写着她老公名字的牌子。也说出了一些从未可能会说的话,比如拿着老公的吉他对着后台保镖说,我是和乐队一伙儿的。她是这么总结的:One of the great pleasures of being shocked by some amazing thing a loved one does is being after-shocked by something in ourselves. 嗯这个故事让我想起我在骑车过程中认识了好多朋友,他们对于骑行的狂热。不过有一说一,我并没有达到狂热的程度。哪怕对于音乐,也没有非常的狂热。当然还是很喜欢的。

12月6号
只看了一篇。排比句看的我崩溃。真烦这些作家啊,文章写的句子好长(好优美),好是看不懂。

写的是作者和女票七年的感情,一直没结婚。也被周遭人等不理解过,不仅父母祖父母,还有各类朋友亲戚(这段被我特别highlight出来了,真没想到在美国在纽约也会有这种结婚生子的压力啊)。作者思考了很久要不要结婚,是不是这是对的人。最终发现她是想结婚的,也发现互相是彼此需要的。然后求了婚。

12月13号
中间很多天没看书。去看长者传了。

今天看了一篇。The race grows sweeter near its final lap。讲的是两个老人的爱情故事。一个八十多岁的日裔美籍老爷爷(曾在二战时期被拘禁在集中营),和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奶奶(作者)在约会两年后结了婚。他们在跑步俱乐部相识,从看电影开始约会。刚开始老爷爷还在担心如何处理和故去的妻子、现任约会对象之间的关系。作者特别善解人意的告诉他说,我知道你有多么爱她,我也非常尊敬你们的婚姻。但我也知道现在你的心里有我的位置。之后他们开始了非常老派而浪漫的约会,包括一起去意大利参加2007世界田径比赛老年组并分别拿到了各自年龄组的金牌。我很喜欢其中的一句话,why not have one last blossoming of the heart?以及 I was no longer so pretty, but I was not so neurotic either. 是啊我想到了我自己,我不再年轻好看了,但我也不再焦虑不安了(我成熟了很多)。

最后写到老爷爷病倒了,活检诊断出他患有4种癌症,不久后去世了。作者特别写了这篇文章,来纪念老年人的爱情。Young love, even for old people, can be surprisingly bountiful.

12月15号
这篇的标题叫做Loved and LOST? It’s OK, especially if you win.

大致就是作者的爸妈很早就离婚了。父亲情绪极不稳定,母亲时刻担心她会陷入恋父情结。她从十几岁的时候就开始交男朋友,以及不断不断的约会。其中提到了初恋时候的帅气运动员男友、在南非度假偶遇的澳洲医生男友、拉着她和自己父母一起航行的电音DJ等等。也短暂约会过许多许多人,第二天再也不会联系的那种。

后来她在朋友的介绍下遇见了Jason,后来的丈夫。约会八个月后,Jason求婚,但她还完全不想迈入婚姻。她对他说,自己只想要一个完美男友,答应她会给她打电话并决不食言,能和她一起早起去布鲁克林大桥跑步,一起在Berkshires度过周末短假,一起在周日早晨在床上阅读,一起看外国电影,当自己生病时候带来鸡汤,在情人节或者随便哪一天带来玫瑰。Jason回答说他也希望拥有这一切,只不过这种关系绝非约会关系,而是婚姻。于是作者点了头。

两年后,作者发现对方仍然是一个完美的另一半。作者写道,我很高兴我曾经约会过那些人,也很庆幸他们都不怎么在意我。如果当时的那些关系持续下去,最后很可能会演变成离婚、讨论孩子们的监护权等等。她最后写了一句话,Thankfully, all those men were just not that into me. They did me a bigger favor than I could ever have known.

读完这一篇,我也觉得好欣慰。感谢那些从我生命里擦肩而过的,我爱过的男人们。

夜空中的群星闪耀 (下)—— 读《西方现代思想讲义》

接下来要探讨的是,自由主义在应对现代世界产生的新问题,尤其是来自平等的挑战时,究竟提出了哪些方案。以下的思想家有相似之处,就是倾向于建立规范性的理论,以论证社会政治应当如何安排才是好的。

1,美国,罗尔斯,20世纪最伟大的政治哲学家
《正义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罗尔斯论证得出了达成正义的社会契约的几个关键原则:第一条是“平等的自由”原则,就是每个人都平等地享有一系列基本的自由,包括言论自由、信仰自由以及拥有个人财产的自由,等等。第二条原则,应当完全平等分配,在接受某些不平等分配之前必须满足两个限制条件:公平的机会平等fair equality of opportunity、差异原则。怎么改善不平等分配呢,最容易的办法就是,通过税收来做第二次分配。

2,美国,诺齐克,哈佛哲学系,同上
在西方自由主义内部,罗尔斯和诺齐克形成了对立的两级,构成了当代西方国家社会制度的选择边界。比如,北欧更接近罗尔斯,美国更偏向诺齐克。

罗尔斯被称为“平等主义的自由主义者”:在政治和文化上坚持自由主义,但在社会和经济问题上采取了平等主义的立场(平等分配)。在诺齐克看来是一种不够融贯自洽的理论。

而诺齐克呢。是一种完全彻底的自由主义理论,无论在政治领域还是社会经济问题上,都把个体权利放到最高位置。这种自由主义被称为自由至上论。libertarianism 他的持有正义理论,注重持有的历史来路。诺齐克心目中的理想国家形态,是一种“最小国家”,minimal state。只要保障个体公民的基本自由和安全,以及确保合法契约的执行,就不应当再有其他功能。对于个人之间自由自愿的交易活动,政府也无权干预。【这和我建立骑车群的初衷是一致的。其实最小国家也包含了哈耶克的自发秩序的概念。】这样的最小国家,可以容纳各种各样的小乌托邦群体,佛教徒可以自由结成佛教社群,共产主义者也可以组成共产主义社群,唯一的条件是彼此自由自愿的同意。

再对比一下。诺齐克的正义理论关注财产是怎么获得的,又是如何转移的。是一种“历史正义”的理论。只要财产的来路清白,无论多寡都是正义的。而罗尔斯的理论是一种“模式正义”的理论,就是社会经济的分配必须满足某种结构模式。

3,美国,德沃金,牛津、纽大
20世纪80年代,西方学术界发生了一场著名的辩论,主题就是“什么的平等”,equality of what。他的理论在探讨我们为什么要追求平等呢(为了对每个人好)。以及如何实现平等呢?平等的尊重、平等的关怀。

首先,要把每个人当做人。尊重每个人的自主性。【其实非常非常难做到这一点】上升到国家,就不能干涉或者偏袒任何一种不同的生活理想和方式,只要本人是自愿而且不伤害他人的。【忽然意识到哲学也是一种处世基本原则】
其次,平等关怀,不是简单地给所有人“平等的待遇equal treatment”,而是要把每个人“当做平等的人来对待treating as equals”。要实现“平等的关怀”,首先要识别哪些需求是自己不能选择的处境造成的,哪些是个人自愿选择的偏好造成的。对于前者,应当弥补处境造成的差异,而后者,应当接受选择造成的差异,让个人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4,美国,桑德尔,哈佛
一个国家是否应该为历史上的罪责道歉?“当代人不必为历史负责”这种说法,背后的依据是一种道德理论支持,叫作“道德个人主义”。也就是说,个人道德责任的来源只是自己的自由选择,这和自己所属的群体、习俗、传统和历史等都没有关系。如果这种理论是正确的,那么个人就没有什么“集体责任”科研,也就无需为历史事件承担责任。

桑德尔认为,个人并不是先于社会存在的一个“原子”。作为个体的“自我”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社会关系中被造就的,是被生活的共同体塑造而形成的。他采取了一种不同的理论视野,就是“共同体主义”,也常被翻译成社群主义,communitarianism。社群主义强调,“个人是社会构成的”,先有社群,社群造就了个体。在回答“你是谁?需要什么?以及想做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时,只有理解自己成长的过程,以及这些经历如何形成了你的目标,后来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才能真正回答这些问题。离开社会关系的塑造,你就讲不通自己的故事。这是一种社群主义的个人观。这也是为什么桑德尔质疑罗尔斯的地方,无知之幕背后的人完全失去了自己的故事,是毫无个性的抽象的个人。所有的人都一样,其实就是一个人,也就根本谈不上“一起商议”社会契约了。【这段看出了类似代数的逻辑推理感】

桑德尔的社会观:社群不只是工具,也不只是合作团体中的情感依赖。事实上,社群有一种纽带关系,它在根本上定义了“你是谁”,它塑造了你的身份认同、生活理想、道德感与责任意识。个人当然会做出选择,但个人的目标并不是随意选择的,而是与社群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延伸展开,在国家这个共同体中,你继承了前辈的遗产,同时你也被施加了对于国家的特殊义务。个人的道德约束性源于社群主义的道德认知:你生而带有一种历史,你的生活故事是更为宏大的社会故事的一部分,也蕴含于无数他人的故事之中,包括历史上你的前辈的故事。

桑德尔的公共哲学写作与演讲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刘擎写道,这是意义重大而值得尊敬的成就,也是绝大多数学者难以企及的。【也是我非常敬佩的。学术研究不应当高高在上悬浮于世,而应该更广泛的落到人间、被根植于每个普通人的视野心间】

5,美国,沃尔泽,普林斯顿,政治理论家
社群主义的代表人物。社群主义对于自由主义的批评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自由主义的理论是虚假的,现实中根本不存在这种无所牵绊的原子化个人;第二,自由主义的实践是有害的,造成了自我中心、相互分裂的冷漠社会。沃尔泽说“社群主义不可能战胜自由主义”。例如移居自由、社会阶层流动的自由、婚姻自由及政治自由。但与此同时,自由流动的社会造成的忧伤、失落和孤独,以及政治冷漠等后果也会如影随形

6,加拿大,泰勒,麦吉尔大学
社群主义代表人物。现代性的难题是,个人自由带来的病症是真实的,但权威式的精英主义解药可能是毒药。泰勒就此提出了两个主张。

首先,他认为必须坚持个人自主性,指的是人要忠实于自己的内心,而不盲从于外在的压力与影响。这里要探讨一个问题,我们的自我从何而来,我们的道德和价值标准从何而来。泰勒的回答是,无法单独依靠自己来构成自我,自我的理想是在对话关系和反思中塑造的。泰勒解释说,一件事情是否重要,是否有意义,需要依据一个背景框架来衡量。这个背景框架,定义了在人类活动最基本的方面,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有意义的,并塑造了我们的“道德与精神的直觉”。

其次,除了坚持主张“我的地盘我做主”,还需要做些什么去更好的实现自主性的理想。在现代世界,意义和价值的标准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共同背景之中。积极地与外界对话、进行反思,才能让自我变得更加清醒、更加丰富,才能更好地“成为你自己”。

7,德国,哈贝马斯
之前提到韦伯对现代性的诊断:理性本身分裂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工具理性极大提升了现代化的速度、规模和效率,但价值理性却严重衰落了。因为现代社会中人们失去了古代人信奉的自然、天道和上帝等客观标准。现代社会在人生理想、道德规范和政治生活这些涉及价值判断的领域,陷入了相互争执的多元主义,韦伯称之为“诸神之争”。

哈贝马斯提出了“交往理性”,也就是好好说话。好好说话,其实是我们生活中规范性共识的源头。哈贝马斯认为,工具理性有自己适用的领域,在技术、经济活动和官僚体制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此之外,还有一块是精神生活、道德生活和政治生活的领域。这关乎我们的自由、尊严、爱和正义。

——如何理解全球秩序——–

1,日裔美国人,福山:历史终结论
在冷战末期提出了历史终结论,认为西方的自由民主政治是最好的制度选项,历史发展到这一步就抵达了终点,意识形态的竞争已经结束。【但我并不认同】

2,美国,亨廷顿:文明冲突论
简单概括就是,世界上有七种主要的文明类型,西方文明只是其中的一种,还有中华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等。在意识形态的冲突结束之后,“文明之间的冲突”会成为世界冲突的主要形态。

结语。全球化造成当今社会的一个后果是,当今最重要的一个冲突,不是发生在国家之间,而是来自国家内部。因为大部分国家内部阶层不平等加剧了。

夜空中的群星闪耀 (中)—— 读《西方现代思想讲义》

——————关于现代世界的社会政治困境的展开从这里开始————-

人和人生活在一起,需要有公共秩序。

政治学的两个基本假设,第一个是“资源匮乏”假设,第二个是“人性自利”假设。这两个假设,是社会现实状况的反映,也意味着公共秩序无法自然形成,需要某种强制性的政治权威建立和维护。公共秩序首先要求一套公共的规则,经常体现为习俗或者法律;其次要求落实规则的执行力,而无论是规则的建立还是实施,都需要政治权威来执行。

对于政府或者国家的特征,马克斯韦伯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定义:在特定的领土之内对暴力的合法垄断。这就是说政府的强制力是唯一合法的暴力。政治合法性(political legitimacy),是指一个政治权威实施统治的根本依据。古代的统治依赖自然等级结构。现代人将自己视为自由而平等的个体,政治权威就必须解释其统治的根本依据。

在西方近代历史上,政治哲学家霍布斯、卢梭和洛克等提出了不同版本的“社会契约论”,都是为现代的政治权威提供依据理由的论证。不同版本都分享了两个基本特征,第一,主张先存在自然社会,然后才建立政府。第二,都主张政治权威的统治合法性来自被统治者的同意,是自上而下的。到了20世纪上半叶,西方出现了三种相互竞争的主要政体形式:苏联的社会主义,西欧与北美的资本主义民主,以及德国的纳粹主义(国家社会主义),但在社会政治实践中都出现了各自的困境与危机。【这竟然也是哲学范畴?还是说是现代思想?】

接下来会探讨6位思想家对这三种现代性规划的剖析和反思。这些思考在思想史上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也进一步对现实世界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1,英国:鲍曼
他的颠覆性观点:大屠杀是现代性本身固有的一种潜在可能,它只有在现代文明中才可能实现。【which i don’t agree】

2,德国,阿伦特
她反对所谓“集体罪责”的观点,主张应当追究个人的责任。阿伦特通过“恶的平庸性”来揭示思考能力所犯下的极端罪恶,这是一种没有残暴动机的残暴罪行。其中提到的思考能力,指的是积极思考、获得独立判断的能力。纳粹德国是一个“依照国家法律而犯罪的时期”,这让人们处在一种极为严酷的道德困境中:遵纪守法可能迫使你去犯罪作恶,而行善可能要求你违抗法律和规则。在这时候,道德的真正含义在于,做出自己独立的是非对错的判断。那么如何做到独立判断呢?阿伦特没有给出答案。【我不喜欢她的“平庸之恶”的观点】

3,奥地利,波普尔(科学哲学家、政治哲学家)
最著名的理论是“证伪理论”:科学理论的标志不是它能够被证明为对的,而是它可以被证明为错的。证实和证伪是不对称的。一个理论被证实一百次、一千次、一万次,也不能证明它绝对正确,但只要被证伪一次,它就被推翻了。这种不对称性,就对科学传统的“归纳法”构成了挑战。维特根思特也说过,归纳法并没有逻辑基础,只有心理学的基础。然后精彩的来了,波普尔提出了一个解释方案。传统观点认为,科学发现是靠归纳,就是观察事实-归纳理论-证实理论。但波普尔重新定义了科学发展的逻辑,用经验检测的“可证伪性”代替“可证实性”,用“问题-猜想-反驳”的“试错机制”代替“观察-归纳-证实”的“实证机制”,这就对科学发展提出了新的解释。【这大约是爱因斯坦对他思想的一个重要贡献】
另一个社会政治领域的哲学思想:“批判理性主义”critical rationalism。波普尔社会政治理论的核心,就是批判乌托邦社会工程。从历史上看,渐进式改良基本上能够成功,而试图整体性地创造乌托邦的规划,基本上都会引发悲剧,最终背离了自己当初的蓝图目标。乌托邦背后的观念是“历史绝对论”,但波普尔认为一方面我们并不能找到历史发展的绝对规律,另一方面人类知识的增长本身也会改变历史的进程。历史决定论在根本上就是无法成立的。【这个和我对星盘的理解有共通之处】
波普尔在科学方面反对科学至上,社会政治方面反对历史决定论和乌托邦社会工程。他最突出的成就是,推动了启蒙理性主义的改造升级,最终形成了“批判理性主义”。【赢得了我的认同和尊敬】

4,奥地利,哈耶克(社会思想家,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
自发秩序:除了人为设计出来的秩序之外,还存在自然生成的规则、自发演化出来的秩序。并且更为优越。例如,乡间小路、语言规则,以及法律。他并不排斥人为因素,但反对把人为设计的意图过度拔高,上升到对社会秩序的整体性规划。【赞同】

插播:伏尔泰、卢梭等百科全书派的法国思想家,代表的是启蒙思想的主流出啊同,相信人类理性的优越性,相信人类能够发现和掌握关于自然与社会的真理,绘制出未来发展的蓝图,实现不断的历史进步。while,亚当斯密和大卫休谟代表的苏格兰启蒙运动,在承认理性的重要作用的同时反对“理性万能论”。苏格兰启蒙运动倾向于把理性看成是一种怀疑、反省和批判的能力,而不是掌控一切的能力。

回到哈耶克。他用“理性的自负”来解释纳粹德国的灾难和苏联模式的失败,这是不同于当时主流看法的另类观点。西方主流观点是,苏联是超理性的,纳粹是非理性的。但哈耶克认为,都是来源于“理性的自负”。在他看来,纳粹主义的思想起源是集体主义梦想的一个最高版本。【此处本人再次内心吐槽阿伦特。】从1930年初期,德国就开始创建一套强有力的计划经济体制,包括建立一系列经济控制机构,通过垄断集团来控制企业,甚至直接由政府来规定商品价格等。在世界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创造了德国经济复兴的奇迹。但在这种奇迹之中隐藏着深刻的危险,比如农业的各个细微环节都受到了国家的控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处于发展停滞的状态。在进一步向战争经济转型之后,德国的经济体制最终随着战争的失败而破产了。

哈耶里在《致命的自负》这本书里提到,理性的自负之所以致命,是因为我们很难逃脱一种诱惑,就是想用理性去做整体设计。因为这给了我们一种期望,用整体规划能够摆脱和征服现代社会的高度不确定性,以及它带来的焦虑和不安。【这令我开始反思,战略规划存在的必要性。】

在20世纪40年代,哈耶克的观点处于思想界的边缘。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刚经历过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更受欢迎。直到70年代,人们发现计划经济模式存在弊端。到了80年代,以里根和撒切尔执政为标准,放任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越来越盛行。到了1991年苏联解体,哈耶克思想从边缘化走向了主流。

事实上,人类真正的成熟,实在勇敢运用理性的同时,直面自己永远不可能完全摆脱的无知,勇敢地与不确定性共存。【这个章节的结尾我很喜欢】

4,英国,柏林(思想史家)
柏林始终关心的大事:为什么有许多政治实践,原本出于非常美好的愿望,却在某些观念的指导下,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他研究的两个重要主题,一个是价值多元论,另一个是他对“两种自由”的剖析。

背景补充:冷战自由派,主要活跃在冷战时期,都格外重视思想观念的巨大威力,强调所谓的power of ideas。在反思20世纪的教训中,他们特别专注于辨别“错误的观念”,分析这些观念造成的影响。

回到柏林。价值多元论的对手就是价值一元论,意思是我们最终能找到一个最高的价值,所有其他价值都是从最高价值派生出来的。于是可以引申出一个推论,比如对于什么是美好生活这个问题,存在唯一正确的答案,能让你做出最好的选择。但是柏林认为,一元价值只是一种幻觉。我们所追求的许多价值,它们之间是不能换算的,都是彼此独立的“终极价值”。强调价值冲突无法根除,这是柏林价值多元论的重要特征。即便是价值观完全相同的一群人,甚至一个人与自己,也可能陷入这种左右为难的局面。这才是价值冲突最深刻的困境。【我当然是站多元论的啦】紧接着,柏林论述了价值虽然是多元的,但仍然是客观存在的,人类具有某种最低限度的价值共通性。比如“杀死一个人和踢开一块石头,根本没区别”这就完全不可理喻。这种感觉,恰恰表明人类具有最低限度的共通性。

两种自由,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消极自由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我不想要什么就可以不要什么,是摆脱障碍的自由。而积极自由是我想做什么就可以去做什么,是实现目标的自由。

5,德国,马尔库塞(新左派运动的教父)
《单面人》,“一种舒舒服服、平平稳稳、合理而又民主的不自由在发达的工业文明中流行….”他发明了一个术语“虚假的需求”。举例,从功能上来说,十几种手提包也就够了,但市场上有成千上万种手提包。虚假的需求不是源自自然的生活需要,而是被市场营销制造出来的。很多时候你不是在为功能付费,而是在为某种
“生活方式”或者“自我形象”的想象付费
。美国这样的发达工业社会,是一种新型的极权主义,它不是用恐怖的手段来控制大众,而是用无尽的消费和享受来贿赂大众,让人们陷入“舒舒服服的不自由”之中。

富裕的生活和舒适的享受本身没有错,但我们为此付出的代价太高了。资本主义社会不是真正自由开放的社会,而是“单面”社会,人们陷入单一的生活模式–如何赚(更多的)钱、如何(享受更优越的)消费,人的思维模式也变得单一化,成为了丧失真正自由的单面人。【有点儿像价值一元化,后期变革成了多元化】

他呼吁人们去否定现状,不再沉湎于消费和享受,用“变革的主体性”取代“消费的主体性”,让抗议和反抗演变为真正改变世界的解放运动。但,他没有指明变革之后该怎么办,没有建设性目标。马尔库塞的思想对20世纪60/70年代的青年抗议运动有很大的影响,但并没有在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但也带来了重要的文化变革,在种族、民权、社会正义与平等、女权,以及性别和性取向这些身份认同的领域,几乎全面改写了传统的主流观点。

夜空中的群星闪耀 (上)—— 读《西方现代思想讲义》

这本书虽然是一个课程讲义,但在我看来更像是刘擎自个儿的一个读书笔记。读的是19位学者的书,来自英美德法等不同国家,分属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思想史和政治学等多个学术领域。

全书主要围绕了两个话题进行展开,人生难题,与社会困境。换句话说,个体的心灵生活,和公共的社会政治事务。前者包括精神迷茫、情感困惑、丧文化、虚无感等等,叫做“精神危机”或者“信仰危机”。

仍然是一个传统写法,摘抄。

思想内在于现实。最常见的误解,就是把思想和现实看成两种分离的东西。开始探索(理解)西方现代思想之前,先记住:思想观念并不脱离于社会现实,而是内在于社会现实。

利益不是物质性的。离开思想观念来讨论利益,根本无从谈起。例如如果离开了春节对中国人的文化意义,离开了人们的孝敬与感恩等思想观念,完全无从解释春运现象其中的利益是什么,理性又是什么。

为什么领土就是核心利益,而为此付出的财政和军事成本,甚至战争导致的人员伤亡就不是核心利益呢?这当然也是思想观念决定的,如果离开对国家主权的某种特定理解,离开了这种思想观念,就无法解释这个核心利益。

“现代社会”的特点:1,经济:现代工业、商业和城市的崛起;2,政治: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现代民主与政宪的发展;3,社会:人口大规模的流动,包括地狱、阶层的流动;4,思想文化:理性主义获得主导地位,还有自由、平等和个人权利意识的兴盛。

推进古今之变的主要思想动力是启蒙(enlightenment)运动主张的理性主义。在欧洲的启蒙时代,西方社会把理性推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康德主张,用理性来检查以往未经反思的信念,无论是神圣的上帝,或者威严的法律。

古今之变带来了两个基本观念的转变:一个是“人类中心主义的转变”,指的是人看待世界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就是把人类与自然分离开来;另一个是“个人主义的转变”,是指人看待自己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就是把个人与群体分离开来。(前者是世界观,后者是人生观。)在古代,大部分人从出生到死亡,都生活在一个特定的社群之中,个人深深嵌入在社群之中,个人主义的观念是匪夷所思的。但在现代社会,大规模人口流动对个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可以脱离任何一个群体,进入别的群体。这种“个人主义的转向”带来了传统社会难以想象的个人自由,生活变得多样而丰富,这是现代性的主要成就。但个人主义的自由也是有代价的,因为个人失去了与一个特定群体的久远、厚重和牢固的纽带关系,这带来了孤独感、漂泊感和乡愁–这也是现代困境的一部分

人类中心主义,导致了一个难题“人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不再相信神、传统、天道之后,该信仰什么?怎么找到生活的意义和理由呢。第二个难题是,个人主义导致的,对社会生活的秩序的新挑战。在以理性为基础的新秩序中,自然等级被瓦解,人人自由而平等,那么谁应当来统治谁?

————————对第一个难题的探讨——————–

德国,韦伯。
科学永远无法回答我们做出什么的选择才是值得的,我们过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他深入地分辨了科学理性能做什么以及不能做什么。(想起了文理之争)
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之间是有逻辑裂痕的。在价值领域,没有一把通用的尺子可以衡量一切。支撑人类生活意义的重要观念和原则,包括宗教信仰、人生理想、道德规范以及审美趣味等等,都属于价值判断。而科学无法解决价值判断问题。
那么理解了多元价值冲突的困境,对我们的意义是什么。面对自己和身边时而发生的激烈争论,我们可以变得更加平和与从容,而不是急躁和焦虑,不是简单地指责别人不可理喻。韦伯给我们的启发在于,坦然面对这种困境,与此共存,这也是智性成熟的标志。
韦伯提出过一个重要概念,人类的理性可以区分为两种不同类型,一种叫工具理性,一种叫价值理性。而价值理性的权衡要比做工具理性的计算困难的多。前者是价值判断,后者是事实判断。【读到这部分的时候,我的感受是,这不就是战略与战术的区别吗?】由于工具理性有客观公认的标准,所以可以成为通用逻辑,而价值理性的权衡是多元化的,难以标准普遍化。结果,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工具理性大行其道,压倒了价值理性。【我倒是觉得前后没有什么必然的相关性,但这的确是以一种事实现象更多的存在在社会中的。】工具理性的不断扩张,塑造了现代社会一种无处不在的文化观念。我们高度重视理性计算、永无止境地追求高效率。对个人来说,有时个人体验不佳恰恰是系统追求高效的结果。

德国,尼采。
人生虚无。【想起某句话,生命是一场巨大的幻觉。】尼采的意思是,人生并不存在生命客观的真理或者意义,等你去探索,然后发现出来。认识到世界本无意义,这恰恰带来了创造的自由。在尼采看来,价值不是现成在哪里等你发现,所有的价值都是人主观创造出来的。生命活动的标志就是能够自己确立价值,这是生命本身的力量。虚无不再会让你沮丧和绝望,反倒是会给你最广阔的创造自我意义的空间,这就是积极的虚无主义。尼采用两个词来形容两种人生选择,叫做奴隶道德和主人道德。奴隶道德,就是放弃自己生命的激情,用虚假的思想来约束自己、安慰自己,把人生希望寄托在虚妄的观念之中。而主人道德,就是放弃一切幻想,直面虚无和荒谬,像西西弗斯那样用生命的激情去自我创造,做一个勇敢、荒谬的英雄。【这段我非常喜欢】
尼采的视角主义“视角perspective是所有生活的基本条件。没有事实,只有阐释。”很多激烈的争论,双方不是对同样的事实真相抱有不同观点,而是看到的真相本身就不同。【这段我非常喜欢】那什么叫视角主义呢?就是视角决定事实。概括的讲,视角主义认为事实没有所谓的客观性。但人类需要一些稳定的事实认知,很多人类活动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正常展开。了解到不同视角中有着不同的真相,不是要让我们去和他人划清界限,而是邀请我们对更多的视角保持开放的态度,去倾听、理解和学习他们。视角主义教给我们的是,谦逊的必要。一个人的视角,不是天生固定的,而是在自身经历中形成的。试着去改变自己的视角,超越自己的视角去理解他人,寻找让不同视角互相理解、融合出共同视角的可能性。

奥地利,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发现,人类心理结构中存在一个黑暗地带,叫做“无意识”。冰面下的部分。无意识中暗藏着巨大的能量,是人的欲望本能,主要是性欲本能和攻击本能。这是人内在最基本的冲动,是生命的驱动力。通过对无意识的发现,弗洛伊德最终发展出来一套复杂而系统的“精神分析学说”,成为20世纪心理学理论和心理治疗的一个重要流派,影响非常广泛。
人格结构三元说。本我、自我和朝我。本我,就是无意识的领域,主要是人本能的原始欲望。自我,是在成长过程和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形成的。自我有理性,会正视社会现实,重视常识和规则。它能够感受到本我的欲望,但会用理性来甄别本我的要求。【就像我对M的感情,就是在本我和自我之间的撕扯】超我,是理想化人格。
精神分析学说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走向了衰落。弗洛伊德更重要的遗产其实是对西方现代文化的改造。对大众而言,对于人的理解核心不再是理性,而是欲望,这是一次重要的观念革命。最重要的后果是,欲望被解放了。首先体现在艺术领域,当代文学、电影、绘画和音乐作品中,本能欲望成为一个突出的主题。比如吃货,比如性感,都可以被表达出来了。

法国,萨特。
萨特的思想中有两个重要的观念:一个是自由选择,另一个是积极行动。萨特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存在就是虚无”,并推导出来“人的自由”。人的意识本身就是空无一物,只有当有什么内容填充进来之后,人才会获得自己的本质。没有什么预先给定的东西把我们固定住、束缚住,我们永远可以超越过去和现在,去追求未来。萨特所说的自由不是为所欲为的自由,而是总是可以改变现状的自由,是否定只能如此、我别无选择的那种自由。【很震撼,也非常感动,有点莫名其妙的那种热泪盈眶】萨特的存在主义继承了尼采的思想传统,告诉我们,我们永远都可以做出改变。刘擎在这里写道,萨特的思想给的启发就是:看清真相,继续战斗。

——-关于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现代人的精神危机的展开就到此为止——-

世界观的重塑 ——读《文明的逻辑》有感

在读《文明的逻辑》之前,我是一个没有世界观的人。为什么我需要知道千年之外的地球发生过什么,浩瀚缥缈的世界史与渺小无措的我又有何相干。我尚不能理解当前的世界,又怎么有心力去穿越千年的古代与近现代呢?更何况,在读书年代被“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思想熏陶良久,文史哲等人文社科类知识,于个人而言除了满足好奇心与求知欲,到底还有什么价值与意义?是不是就像美籍以色列经济历史学家莫基尔教授所说,这是一类“无用知识”呢?

《文明的逻辑》当然和《全球通史》、《人类简史》不是一个类型书籍,它的笔墨重点并不在于描述斗转星移之下的历史变迁(现象)。全书的核心在于剖析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现象背后根本的原因。期间作者的旁征博引涉及了许多学科,也仿佛是部史学巨著,极大地满足了我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让我无聊地简单罗列一下我能快速记起的几个有趣论题。
—— 认识世界有哪些方法?国家是怎么源起的?
—— 为什么中国从百家争鸣到了独尊儒术?为什么中国很早就出现了姓氏而西方没有?为什么中国有繁琐复杂的亲戚称谓,而西方没有?
—— 同是反犹,德国和意大利赶走犹太人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对外开放、贸易往来能够让一个社会变得宽容?
—— 为什么古罗马和同时期的中国汉朝发展的数学是不一样的?
—— 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和中心,但为什么四五百年后也只有半数男性脱盲?而此时,犹太人已经是男人识字率近100%的民族了?
—— 为什么朱元璋对泉州的阿拉伯人有那么大的敌意?为什么明朝会把海禁定为基本国策?如果当年明清没有选择闭关锁国,是否能在海洋贸易中抗衡欧洲?两牙开启了大航海时代并称霸一时,为什么后来被荷兰和英国狂虐?
——英美法系、大陆法系之间的区别起源为何?为什么中国法律一直重行政和刑事,而轻民法和商法?中西体制上的大分流,是从轴心时代开始的还是以工业革命为分界?
—— 为什么工业革命会在西欧社会率先催生福利制度?为什么德国瑞典的福利开支占GDP较高,而同为发达国家的美国却并不积极济贫?

合上书,想起近期国内的疫情、旱灾、山火、地震,也想起微信群里诸多朋友抱怨说这个国家的人民很好但是国家不配,那为什么国家/政府就理应担负起所有责任和未来,而民间就应当全面躺平、坐等救助吗?

以上的各种问号,看起来是非常松散、并且似乎毫无关联关系的许多主题。但它们的答案都出现在这本书里了。这就是我特别喜欢这部书的原因之一:广袤深厚的知识海洋。

其二,清晰可见的核心思想。近千页,从头到尾,都有明确的核心思想贯穿。似乎松散、毫无关联关系的主题和观点们,被“风险应对力”给全部串起来了。就像一根金丝线,轻巧又暗藏玄机地串起了人类史上诸多熠熠生辉的珍珠。

从前在咨询行业工作时,我曾经有过一个疑问,为什么绩效考核里的销售业绩总是在不断增长,KPI就没有个天花板吗?映射回来人类社会,每个国家的GDP、人均GDP,是不是总是应该在增长呢?而实际上,工业革命之前的两千年里,全球的人均收入是基本维持不变的。再看到作者在书中提到了马科维茨理论,投资回报应当与风险综合考虑,我就完全认同了作者由此联系到的人类文明不应当只被“劳动生产率”所定义,更应当覆盖“风险应对力”的核心观点。

人类社会演进过程中,发展出了各式各样的文明,以联手应对不同的风险种类。应对方式包括迷信、婚姻、家庭、宗族、商业、金融,等等。每个章节之间都环环相扣,以层层递进的方式逐一展开。每翻开新的一个章节,仿佛打开了一个新的玄幻空间,而如果没有前边的知识储备,可能就无法找到解开新世界的钥匙。

第三,严密论证的研究过程(严谨治学的科学素养)。在这个越来越浮躁的当下,各种信息纷繁芜杂,人云亦云地去盲信、追随批判是最容易不过的事情。有时候看到不同的朋友们评论时事,一个个都言之凿凿,自己也不知道该站哪一方,因为自己也没能具备判断和辨别所有时事真伪是非的能力。

回到这本书,其实书里也提到了不同派系学者在同一个论题上的不同观点、以及背后的论据。这也是我个人非常喜欢这本书的又一个重要原因,作者不仅仅抛出了自己深思熟虑后认可的观点,并且有着详尽的逻辑论证过程,其中引用了古今中外海量的研究报告、或出版书籍。这与我所受过的科学教育十分契合:先基于大量知识和经验而生成假设,再经由实证研究或者量化分析来论证假设的成立与否。想象了一下作者思考的深度、广度,大约是好多好多篇博士研究论文吧。后来看到作者提到这部书花了16年左右的时间写成。非常非常敬仰。

我大概花了将近半个月的时间啃完了这两本书。如果陈志武教授愿意出英文版的,我愿意再花两个月时间啃完英文版(我的英文比较烂,不能像中文阅读那样一目十行)。

闪回到如今的2022年,新冠疫情、自然灾害、俄乌战争、可见的世界经济下行(daxiaotiao)/贫富差距扩大,以及民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暗流汹涌,人类迎来了种种风险事件叠加的百年未见之世界大变局。书里并没有写明宏大的国家机器们该构建什么样的新文明来应对新变局,更没有给到如我一般渺小的个体什么灵丹妙药人生指南。我仍然不能回答内心的很多疑问,例如拥有了世界观的基本面之后,我的人生能不能变得更从容、更坦然,更无所畏惧。但我也知道,从此之后,这个世界在我眼中已经变得立体而有趣。它是由无数随机事件组成的,它更是由理性的科学逻辑所加持的。它可能很糟,但我还是挺喜欢它。

不到一年,毕业了

今天是last employment day。和两个北京office同事道了别,和上海HRBP致谢,和招我进来的VP道别,和refer我的同事道别。就很快地结束了这不满一年的历程。我始终没有怎么融入这家公司,但内心也一直很appreciate遇见的绝大多数同事。

A说圈子很小,也许哪天又遇见了。我其实想说的是,不会再遇见了。已经花光了我们的缘分啦。我当然再也不会踏入支付圈的。

中午骑车去见前同事。去之前工作时候老去的咖啡馆又买了一杯dirty。积分的卡号重新积了新的分值,然而我也知道并没有什么卵用。

回家后瘫倒了很久。认真摆烂起来。

傍晚和在德国的圈说我弄完流程啦。她说恭喜。我换了住在德国的中国插画家的一张旧作品当头像。然后忽然看见圈也瞬间换了一个头像,我嚷嚷着说这道题我会这是哈儿的移动城堡!她说,配对你的头像。我心里哇的就开出了花儿。被毕业这件事,似乎都变得轻飘飘而不足一提了。

哦还有在香港的sharon,突然跑来给我发了一个搞笑视频说我觉得你也会喜欢。我看完大笑,说喂,你真是弱智儿童快乐多啊。(谁能想到这曾是一个税后年薪百万的在国内顶级券商工作的女人!)然后我聊了聊自己接下来的计划–读书,她聊了聊自己港大毕业后的计划–也是在家读书。嗯,心说,不愧是我老友。

哦还有每次离职都陪住我的莲莲和她闺女。去年那时候我的状态很糟糕,虽然offer在手,但是恐惧于日常pua我的老板,以及哀伤于心爱的人和我断的一干二净,整个人都心力交瘁。回想起来,很感激她们一直都在。给我很多的爱,很好地治愈我。知道自己是被爱着的,纵使人间艰辛,仍有人温柔、长久、没理由地爱着你。

和前司里相熟的朋友说了离职的事情。不知道能不能多得到一些讯息和机会。

和圈说我要吃个鸡翅庆祝一下,她说不应该吃杨国福的。我哈哈哈哈,没有肉啊不行不行。

夜里在家里跑了一圈,浇花花草草。斟了杨梅精酿,加了冰块。自己喝了起来。致敬自由,致敬随心所欲的当下。

是结束,也是新的开始

很土的一个标题。确实我今天真实的心情。

没想到毕业十几年后,居然有一天会离开工作本身。变成一个没有劳动合同在身,也不知道到底要过几个月才会找到合适理想的新工作的人。一个真正的无业游民。不用被会议追着,不用被领导和下属追杀,不用挣扎着早起,etc。

今天是我的last working day。庆祝的方式是,从协和骑车回家的路上,拐弯去麦当劳买了一只冰酷乐。也不是很好吃。还是想吃mini咖啡冰淇淋。但仍然很喜悦地举着它,以CBD林立高楼为背景来了个留念。当然我更希望自己的小布早点到手,我就可以出更远的门刷更多的风景了。结识新朋友。撕掉自己所有标签后,结识新朋友。

给我厌倦的工作生涯按下一个暂停键。

不过又被兄弟催着改简历了。我心虚地赶紧说我改我改,今天是忙着去了个医院。以及有个前同事妹子来问前司的集团战略是怎么玩儿的,她要写报告。

人和人之间,人和公司之间,人和世间万物之间,人和时间之间,都是有缘分的。什么时候缘分戛然而止,没有人知道。那就珍惜眼前吧。

我势必会无比怀念这个夏天。自由自在放飞自我的2022年夏天。还有什么想尝试的事情吗?还有什么想见的人和风景吗?还有什么想读的书,想弹的琴,想看的展览,和想成为的样子?